2月16日,广西向湖北省派出第五批支援抗疫医疗队,这106名医护人员指定援助武汉市优抚医院。优抚医院原本是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与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仅一墙之隔,主要收治患有新冠肺炎的孤寡老人、精神疾病患者和服刑在押人员。
一个月来,广西第五批医疗队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很好地完成了各项诊疗任务。截至3月16日20时,医疗队管理床位120张,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93人,其中重症9人、危重症1人,累计完成护理工作14011项(次)。经综合治疗治愈出院8人,现在院治疗93人。
构筑坚强战“疫”堡垒
医疗队通过组建党组织、行政管理、专家组等三张团队管理网,完善分级管理机制,落实工作职责,凝聚起强大执行力、战斗力。
医疗队抵达“战场”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病房改造——紧急构筑生命防火墙!为了保证收治患者得到规范化、精准化治疗,医疗队要对武汉市优抚医院一栋不符合传染病人收治要求的旧楼进行改造,时间是一天!
缺少设备和工具,大家化身为“设计师”“施工员”“工程师”,按照院感防护有关要求开展病区改造、病房布置。方案现场核定,困难现场解决,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紧张有序地完成了病床布置、仪器安放、病房消杀等工作,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医疗队院感组蒋卓晋、黄卓多次现场查看病房结构与环境,连夜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感染防控管理规定和流程,确保所有队员人人知晓;柳州市工人医院护师覃晓灵和同事潜心研究武汉市优抚医院的管理系统,把每一项操作都拍成视频,帮助队员掌握使用。90后男护士长黄彬彬,作为护理专家组成员,合理、专业地给两个病区75位护理人员做好排班工作,既考虑到服务患者的护理质量,又兼顾护理人员工作量和休息时间。
医疗队员来到新环境、挑战新任务,出现紧张、焦虑、害怕等情绪在所难免。医疗队心理医生肖吉芳搭建心理互助干预平台,帮助队员度过磨合期、适应期。通过开展“巴林特小组”等团体辅导活动,帮助队员释放不良情绪,缓解精神压力。
抵达武汉当天,医疗队立即组建临时党总支,成立医疗队领队小组和医疗、护理、院感、物资、药品、心理、数据信息等专家组。完善分级管理机制,落实工作职责,凝聚起医疗队强大执行力、战斗力。医疗队注重党员发展培养工作,发展44名队员火线入党。
面对特殊患者不退缩
面对孤寡老人、精神障碍和在押服刑人员等特殊人群新冠肺炎患者的复杂情况,医疗队结合救治工作实际,相继编制出台了“特殊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特殊患者管理流程”等20多项制度规定,并且根据病区、患者以及新冠肺炎诊疗指南的变化不断完善更新各项诊疗护理方案、工作制度和流程,确保医疗队内所有诊疗、护理、生活等有序规范开展。同时,医疗队充分利用现有医疗条件,积极开展中医药治疗探索,树立了广西特色诊疗护理的良好形象。
农村立医生是医疗队医疗组负责人,面对疫情,他安慰患者“不用怕,有我们在”;面对风险,他总是把队友挡在身后,说“我熟练,让我来”。
医疗队员张婷身材瘦小,穿着防护服更加行动不便,但她从不喊累。一天,她忍着生理期疼痛坚持工作,最终晕倒在地。被同事救醒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自己的护理工作还没完成”。
医疗工作顺利开展,离不开物资保障。身为物资组负责人的何芳,每天一早就领取物资,然后一件一件肩扛手提到位于四楼、五楼的病区。
在缺少规范器械的情况下,医疗队果断组织抢救,成功挽救患者生命。2月22日上午,一名重症患者气胸诱发呼吸衰竭,生命危在旦夕。陈妤医生当机立断,不顾巨大的职业暴露风险,用病房里仅有的一支50ml注射器给病人做胸腔穿刺。经过紧张的抢救,患者呼吸通畅了,血氧饱和度也上来了。
面对部分精神病患者的突然狂躁、行为紊乱以及服刑在押患者辱骂医护人员、扰乱病房秩序等复杂情况,医疗队沉着应对、高效处置,坚决完成了对特殊人员的各项诊疗任务。
爱是病房的通用语言
传染病患者普遍心理压力大,老年患者尤其有心理负担。“鼓励和爱并不比药物的疗效差!”医疗队员克服语言沟通障碍,努力向患者传递爱和关怀。他们用在患者身边多待一会、多一点陪伴和沟通等方式,帮助病人消除恐惧,提高身体和心理免疫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医疗队收治第一批患者入院当天,有一位坐轮椅的老年患者始终抗拒进入病房。护士长覃浩敏意识到老人是对陌生环境和病友感到不安。于是,她暂不安排老人入院,而是轻声安慰他:“爷爷不怕,我们会一直陪在您身边的。”然后覃浩敏无论到哪里都带着老人,她进护士站,就把老人推到护士站旁边;她去查房,就推着老人到病房门口……最后老人完全放松下来,愿意进入病房。
一次,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主管护师许燕本护理的一名老人尿湿了床单床垫。见老人很不好意思,许燕本连忙安慰她:“没关系的奶奶,我们换上干净的就好了。”收拾停当后见老人依然是慌张、羞愧的表情,她牵着老人的手在病房里来回走了大约半个小时,终于让老人放松下来。
贵港市港北区人民医院护师伍小静说,她负责护理的一位老人,每次看见她,都拉住她的手说:“有你们真好,很安心!”一位语言沟通有困难的老人,在贺州市人民医院护师于小妹找来的纸上,颤抖着写下了“好同志”三个字。(记者 奚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