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做媒” 企业资本“结亲”
政金企携手互利,实现合作共赢。4月30日,以“抓融资、扩投资、促发展”为主题的2020年贵州省春季政金企融资对接活动周圆满结束。
本次融资活动周在贵州省、市、县三级同步开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聚焦全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融资需求,组织动员相关企业(项目)与金融机构面对面洽谈、实打实对接,取得了较好的对接成果,全省共签约项目482个,金额4885.5亿元。
梳理项目清单 让融资方向更精准
“今年新型城镇化发展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迫切需要金融资金支持,希望各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能通过此次融资洽谈会顺利对接、深度合作、生成项目。”4月27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维明在新型城镇化项目融资洽谈会上表示,为让各家金融机构快速了解相关项目情况,省住建厅在前期梳理了投资潜力较好、融资条件较优的城镇建设项目共计636个,总投资约2423亿元,融资需求1299亿元。
与省住建厅一样期盼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迅速获得项目融资的还有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等多个涉及贵州经济发展、民生保障领域的部门。
为此,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相关部门围绕全省农业、工业、基础设施“六网会战”、新基建及服务业等方面设置了五场专场融资洽谈会,更精准地引导相关部门和企业主动向金融机构提交融资需求。据了解,五场专场融资洽谈,共有522家企业参与,梳理汇总了融资项目2138个,形成了各产业融资项目清单。
从行业看,本次活动周收到工业企业融资需求反馈共737户,融资需求2274亿元。梳理农村产业革命项目563个,融资需求622.8亿元。整理出较为成熟的基础设施“六网会战”项目99个,融资需求4926.99亿元。梳理出骨干水源工程项目190个,融资需求370亿元。收集到较为成熟的创新型服务业项目91个,融资需求687.19亿元。
明确的项目,让金融机构主动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方向更加清晰。针对今年特殊的经济形势,贵州15家金融机构围绕补短板稳投资专项融资、企业专项纾困资金、“抗疫”复产主题债等重点,梳理出了60余条融资政策,形成了《金融机构政策汇编》。22家金融机构既立足传统金融服务,又着眼金融服务创新,推出144个金融产品,形成了《金融机构产品汇编》,为企业进一步了解融资政策、熟悉金融产品提供了便利。
充分洽谈沟通 成功签约482个项目
本次活动设计的金企面对面洽谈,每一个专场共设5个洽谈厅,每个洽谈厅根据金融机构的业务属性进行分类,企业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金融机构进行业务洽谈。
4月26日,在面对面交流半小时后,贵州农信洽谈台就接待了20余家涉农小微企业。“大部分融资需求是解决他们现金流的问题。”贵州农信工作人员赵彦涛表示,他们已将企业的需求进行登记,后期将进一步制定方案指导各地农信网点进行具体的洽谈对接。
建行贵州省分行同样聚集了不少企业家,不断有企业家带着项目策划书向银行业务代表阐述项目投资前景。“这个机会不仅是企业获益,银行也因此更快地了解当前企业复工复产的需求。”建行贵州省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谭隼告诉记者,通过面对面洽谈,他们收集到涵盖制造业、电力、养殖等多家企业目前的融资需求,并在现场签约了一批合作协议。
“本次活动更好地使金融机构和各个企业能够对上眼、配上对,实现共生共荣、共同发展。”贵州磷化集团科技管理部部长杨毅说,通过洽谈会磷化集团获得了矿产资源开发、绿色建筑材料等6个项目34亿元的融资资金。
数据显示,在全省签约的482个项目中,省级五个专场融资对接活动,共签约项目139个、金额2146亿元。六盘水、安顺、黔东南、黔南等市(州)融资洽谈专场活动,共签约项目293个、金额686亿元。
本次政金企活动周组委会副主任、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麻绍敏表示,推动企业与金融机构深入开展合作,建立稳固合作关系,做到政金企面对面、实打实交流,可以提振全省重大项目、重大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多方联络跟踪 确保项目落地见效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做好政金企的‘桥梁’,加大推动融资对接常态化、便捷化、制度化、机制化、品牌化,推动政金企合作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麻绍敏说,金企签约是促进发展的前提,而项目落地才是根本。
对本次融资对接活动周签约的项目,贵州将建立由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行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项目业主组成的四方联络员制度,随时掌握签约成果落地情况,及时跟踪资金到位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开展会商,确保融资对接活动既见成果又见效果,使签约项目早日落地生“金”,实现签约成果效益最大化。
下一步,贵州将充分调动各金融机构、各类企业的融资对接积极性,找准金融政策产品供给和产业融资项目需求的结合点,积极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在合规前提下,主动邀请金融机构在项目谋划阶段提前介入服务,提高项目融资的可得性和成功率。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差异化、针对性、优惠性的金融服务,推动金企之间拓展合作领域,扩大合作成果,在更宽更大的领域实现“双赢”。(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方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