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家 » IT圈 » 正文

中国鞋制造优势渐失 外贸代工面临新危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0-31
核心提示:  细心的网上购物狂可能会发现,之前标着中国制造的耐克鞋现在相当一部分已变为越南制造了。不光是服装鞋帽,就连生活电器、精

  细心的“网上购物狂”可能会发现,之前标着“中国制造”的耐克鞋现在相当一部分已变为“越南制造”了。不光是服装鞋帽,就连生活电器、精密电子等产品也出现类似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将产能分散至成本更低廉的越南等东南亚地区。

  入世之后,中国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迅速取代亚洲四小龙,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风靡一时。不过眼下的情形则显示,尽管学界依然对“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抱有较大信心,但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以及人民币连续小幅升值,使得中国制造业原有的成本优势明显减退。东南亚的崛起似乎正在重演中国的昨天,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可避免的发生动摇。

  世界工厂优势的消失也从另一方面发出警示,在如此背景下,中国自身新的定位以及转型成为最为现实的话题。

  外资企业撤离中国

  这应该算是一则旧闻。

  7月中旬,全球排名第二的体育用品巨头阿迪达斯宣布将在今年10月关闭其在中国苏州的自有工厂,需要提及的是,这是阿迪在华的最后一家自有工厂。

  这则消息迅速引发了舆论的关注,关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衰弱的讨论铺天盖地: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以劳务、税务、原材料为主的采购成本等运营成本大幅度上涨,“中国制造”成本优势不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撤离中国。

  阿迪达斯并不是第一个撤离“中国制造”的跨国企业,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早在2009年,阿迪达斯的竞争对手耐克就关闭了在华惟一一家鞋类生产工厂——江苏太仓工厂;星巴克新近也传出消息称,准备关闭其中国工厂,把陶瓷杯生产转回美国。早在今年年初,美国消费品巨头佳顿、卡特彼勒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将部分产品从中国多家代工工厂撤回本土生产。

  这是外商撤离的一个缩影。统计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数和实际使用外资数额均在下降。今年上半年,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705家,实际使用外资59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3.1%和3%。

  跨国公司之所以撤离中国,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便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美国波士顿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发布的《美国制造业归来》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在美国制造的产品,生产成本只比中国沿海城市略高5%到10%。这与刚入世前相差几倍的数字来比,的确相差甚远。更为重要的是,专家指出美国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4倍,即使中国劳动价格比美国低,但并不一定代表劳动力成本会比美国便宜。

  随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的渐趋减缓,用工荒、加薪潮不期而至。尤其是2009年夏末以来,珠三角企业普遍遭遇“招工难”乃至“民工荒”问题,工人工资每年呈现20%左右的增长。在这种背景下,那些一贯寻求低成本的国际资本开始寻找新的洼地,从这一层面来说,外资的撤离外迁他地或回归本土并不难以理解。耐克曾数次更换生产基地,其从欧洲转至日本、韩国、中国,如今又转移至越南、印尼等国家。

  东南亚生产成本更低

  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明显减退时,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却以其相对更低的薪酬水平承接着中国制造的大量转移。一个典型案例是,据耐克近年来对外公布的数据,2001年,中国生产了40%的耐克鞋,排名世界第一,越南只占13%;但到了2010年,越南的份额升至37%, 超过了中国的34%,成为耐克最大生产基地。

  东南亚今天的局面似乎正在重演中国的昨日。入世之后,凭借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中国迅速取代了亚洲四小龙,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有学者曾判断,“中国制造”每10%的增长,就能拉动全球经济一个百分点的增长。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力成本位列亚洲第三,最低工资约为印度的二至三倍,加上福利支出,成本还要上浮40%—50%。

  较有说服力的事件是,阿迪达斯仅向为其生产伦敦奥运会特许商品的柬埔寨服装厂工人支付每周10英镑(约合15美元)的工资,即便是阿迪达斯最后纠正当地工人月平均工资为130美元(约合828元人民币),这个数字也距离苏州工厂此前对外招工时所宣称的“人均月工资不低于3000元人民币”相差甚远。

  为吸引跨国巨头,越南、印度和孟加拉国等国家还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越南最具吸引力的是其税收优惠,外资企业在越南前3年免税,第3至5年税率为5%,其后税率约为 10%左右。

  中国纺织品出口日本、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市场,约需支付18%—23% 左右的进出口关税,而孟加拉纺织品出口以上国家可以享受零关税待遇。从2010年开始,越南、印尼等国家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国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在欧洲、日本、美国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南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所挤占。

  与外资撤离中国相伴而生的,是东南亚地区的外国投资正在快速增加。2011年,东南亚各国吸引外资达到117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26%。 有分析称,今年东南亚吸引的外资有可能超过中国。

  不但跨国企业将目光瞄准了东南亚,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开始外迁,寻求海外代工之路,以降低生产成本。处于亏损状态的中国最大电商服装品牌凡客诚品将部分订单转移至孟加拉国,其企业负责人称这一举措将节约30%的成本。

  不可否认的是,因为成本优势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瞄准东南亚。

  转型升级重新定位

  在中国制造竞争优势明显减弱的时候,一些悲观议论开始出现,譬如“中国制造”是否会被“印度制造”、“越南制造”所取代,中国制造是否已经走至末路,并到了让出“世界工厂”地位的时候。更有甚者,有外媒还评论称,中国制造业已出现严重泡沫,未来不容乐观。

  正如相关分析所言,中国引以为豪的“世界工厂”地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劳动力与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制造业总体产能的过剩、融资环境的恶化,以及全球经济的萎靡,让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进退维谷的困境。

  知名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和后备劳动力的紧缺程度,实际情况都远比预测更严重,中国劳动人口存量将于2015年前后开始下降。

  有专家甚至断言,其实日本现在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劳动力成本是大家都无法左右的因素。惟一可以自控的,就是生产效率。中国制造必须在制造环节上找到优势,否则未来不容乐观。需要提及的是,此前日本劳动力成本高升不下曾带来严重通胀。

  不过,并非所有的观点都是悲观的。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罗仲伟认为,我国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配套产业链以及工业体系,产业之间的协作和产业内部的配套都比较完善,这是东南亚国家短期内难以企及的。

  还有专家指出,“中国制造”既面临着新兴经济体的“挤”和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压”的双重压力,也面临着加快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在制造业结构上进行调整,由低成本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寻求产品和生产工艺在技术上的突破,最终由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

  可喜的是,“中国制造”的构成要素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有媒体报道,在苏州工业园区,西门子、三星、飞利浦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了研发中心,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来开发设计新产品。

  随着各类成本攀升,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企业向东南亚等地迁移,但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短期内尚不会发生较大变化。中国制造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中仍将占据重要位置。

  争论依然不休,不过令人担忧的现实却真实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无疑将给就业和税收等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这种局面下,最迫切的当是中国新的定位以及应对措施。(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