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行业“集体降薪”传闻调查:行业薪酬机制或将调整,不同岗位面临薪酬分化)
一直以来银行从业人员都是大家眼中的“金饭碗”工作。然而在近日,金融圈里有传闻表示银行业可能要集体降薪。这则消息一传开来,就引起了业内极高的关注。“金融1号院”与多名银行业内人士交流中发现,降薪的传闻虽然不实,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金融1号院”表示,“今后不同的银行经营业绩分化会加剧,而同一家银行不同岗位的薪酬分化也会更加明显。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的经营业绩、管理绩效不一样,薪酬可能也会不一样。之前普遍涨薪的情况可能不存在了。”银行业整体降薪传闻非真实 薪资总额将受利润影响 近期,“金融1号院”在多个银行业交流群里看到了一则聊天记录,聊天谈话内容表示受到政策影响,某大型股份制银行要开始带头降薪,而某国有大行将紧随其后开始降薪,并表示随之而来的是整个金融行业的降薪。某银行从业人员对记者表示,“其实疫情以来,各行各业的经营都受到了冲击,银行业作为经济体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当然也无法独善其身,尤其是银行需要给实体经济让利,今年利润整体下降是大概率事件,银行需要压缩成本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为此,“金融1号院”与多位银行从业人员进行了交流,并多方求证消息的真实性。“大家一直都觉得银行从业者收入稳定又体面,其实根本不是如此。我的薪资已经很低了,如果再降那我真的无法接受。”某城商行柜员对“金融1号院”吐槽。对此,多名银行业内人士都对记者表示,即使银行业要降薪,应该也不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因为银行基层员工的薪资已经“降无可降”了。根据2019年上市银行的年报公布统计,其中36家上市银行的人均年薪达31.60万,但年报内的薪酬计算方式是各家银行年度支付的工资,根据所披露的员工数量计算得出的平均收入,无法代表银行基层员工的薪酬水平。记者经过多方调查发现,一线城市的部分国有大行的基层员工月收入在缴纳五险一金后甚至不足5000元,而某些股份制银行虽然薪资水平相比国有大行略高,但基层员工月薪也大部分不足1万元。在“银行集体降薪”的消息传开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立刻公开做出了回应表示目前没有降薪的安排。实际上,银行业降薪传闻也并非空穴来风。“金融1号院”在调查中了解到,网传消息称银行业受政策影响要集体降薪的“政策”,主要指的是今年年初时财政部印发的《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实施细则》中确定了国有金融机构的工资计算公式,指出金融企业工资总额增长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服务微观经济、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合理确定。也就是说,今后国有金融企业的工资总额会受到净利润增幅影响,若净利润增幅为负,企业工资总额或将下调。而银保监会曾在上个月指出,一些机构拨备不达标,即便按照现阶段拨备覆盖率最低标准100%测算,银行机构仍有缺口合计超过3500亿元。若均摊到全年补足拨备缺口,这些机构利润增速将大幅降低,有的甚至为负。下一步将督促银行保持利润合理增长,做实利润、用好利润,切实补充资本。适当降低分红,不增加奖金,把有限的利润更多用于资本补充,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对此,董希淼分析认为,对于国有控股的银行,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薪酬决定机制正在发生变化。因为国有金融企业对于服务实体经济,跟自身的效益增长,风险控制这些指标更紧密的挂钩。如果经营业绩下降,薪酬下降;如果经营业绩上升,薪酬上升。工资的决定机制在改变,传言中对整个银行业大幅度降薪的判断是不能成立的。银行业薪酬决定机制将变化 金融科技人才投入力度不减 虽然银行业整体大幅度降薪难以成立,但下一步,行业薪酬机制调整却可能成为大概率事件。董希淼在接受“金融1号院”采访时表示,目前存在不同银行业绩分化与同一银行岗位薪酬分化加大两个趋势。第一,不同的银行经营业绩分化会加剧,经营状况好的银行可能会更好,经营不善的银行业绩可能会变得比较差,甚至负增长。相应的薪酬分化也将加大。第二,同一家银行不同岗位的薪酬分化会更加明显。比如说,因金融科技被重视,技术研发、网络金融相关部门岗位,薪酬会增加会加大激励。而可被技术替代的、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岗位,薪酬就自然会下降。交通银行研究员、西泽研究院特聘高级研究员邓宇对“金融1号院”表示,银行业此后会更加明显按照市场化原则来核定工资总额,也就是说员工的薪资肯定与整体经营情况是相挂钩的。如果银行经营业绩下滑,相应的薪资下降也是有可能的。但银行在两个方面的资金应该不会节省,那就是对核心人才的激励和对金融科技人才的投入,因为这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邓宇进一步对记者分析到,银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规模、利润等均来自实体经济的繁荣,成本、风险则应该更加审时度势。传统的商业银行规模庞大、部门林立,超过数百万人的就业群体,但很多时候银行金融机构给人的印象是“臃肿”和低效率。在数字化智能时代,传统的银行服务已逐渐成为一种“累赘”,过于细化的分工、繁琐的程序和部门,加上数字化改造的进程缓慢,运营模式不断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与“轻型化”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背道而驰。现实情况也是如此。记者发现,从今年各家银行的校招岗位来看,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量相当高。比如建信金科3月份春招发布500个岗位,7月16日再次面向社会招聘,主要涵盖区块链开发类、云计算类、数据库开发类、移动应用开发类、平台系统开发类、软件测试开发类等。而记者根据招聘APP上的信息发现,在部分国有大行金融科技公司中,部分科技人才岗位的薪资都在40万元以上。甚至有不少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实名认证招聘或通过猎头公司公开“挖人”,有部分薪酬甚至高达百万以上。某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银行在加快对金融科技领域布局的过程中,核心人才的招揽和储备一定是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此资金的投入只会不断增加,因为这就是人才的价值。”“银行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很可能会控制运营成本、优化业务流程,将更多的中后台人员前置,夯实前台营销和服务人员的基础。同时会持续优化经营机构设置,精简部门和岗位职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支出,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内部管理水平,解决人员冗杂、部门林立的‘老问题’。对于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来说,降薪并非最优选择。”邓宇表示。相关报道银行业掀集体降薪潮?绩效打折、福利缩水、年终奖取消
作为金融业的“金饭碗”,银行从业人员近期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8月5日晚间,一则聊天记录让今年本来就不好过的金融业“雪上加霜”。这份流传的聊天记录显示,应政策要求影响,全国金融业要全体降薪,更点名中信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降薪20%和30%。
界面新闻记者随后向各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人士求证。总体而言,银行业人士普遍表示,降薪已是“常态”,甚至有基层从业人员感叹,已“降无可降”。
其中,被点名指出降薪的中信银行和建设银行,官方均未给予回应。有中信银行总行人士表示,目前并未接到降薪20%的正式通知。
中信银行有内部人士则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今年以来工资出现明显下调,住房补贴、旅游费等福利也都取消发放。
另据界面新闻独家获悉,中信银行母公司中信集团开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专项工作,要求实现2020年度开源增效50亿元、节流降本100亿元的目标。
中信集团今年要节流降本100亿元,中信银行未回应降薪20%
界面新闻还了解到,某国有大行的一些分行则出现“隐形”降薪。该行上海分行人士告知界面新闻记者,领导已明确今年将没有年终奖;该行江浙地区人士则表示,薪酬并没有出现明显调整,但取消了许多福利。
除了直接降低底薪、绩效打折、减免福利发放之外,银行机构善用的方式还包括调整发放模式。“底薪本来就少,再拿出40%放到预留的年终奖中,每月到手寥寥无几,年终奖也不一定能正常发”。有业内人士表示。
除大行以外,股份行和某些城商行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有某上市股份行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已接到通知降薪10%。
另一家上海股份行北京分行人士则表示,受业绩下滑影响,今年年中的行庆奖金就已大幅减少,6月工资到手仅有一千五。
江浙多家城商行的客户经理表示,考核方式出现调整,明显是变相降薪。有城商行人士透露,薪酬已大幅下降了约1/3。
当多家银行处于一片哀嚎之中,也有多位某国有大行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今年以来薪酬出现明显上涨调整。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银行业是少数正增长的行业之一。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为-6.8%,但银行利润实现5.62%的正增长。银保监会披露,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六大行一季度净利润2710亿元,增速保持在1.8%-8.5%之间。
“这样的情况下,银行面临着巨大舆论压力。”招商银行副行长王良曾在该行股东大会上坦言。
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银保监会也于近日强调,要“更大力度让利实体经济”。
九成业务线上办 今年商业银行关了1381家网点
有没有发现身边的银行网点越来越少?7月11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查阅银保监会金融许可证信息平台发现,今年上半年(2020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已经有1318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宣布关张,7月1日-7月3日又有63家网点退出市场。
上半年退出市场的276家网点属于包商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关停的网点有276家都属于原包商银行。今年4月30日,在被依法接管近一年的时间点,包商银行的风险处置迎来最后关键一步。新设立的蒙商银行将收购承接包商银行总行及内蒙古自治区内各分支机构的相关业务、资产及负债;内蒙古自治区外的各分支机构由徽商银行承接。
由于银行系统切换和标识、凭证、印章的更换等工作尚在进行中,原包商银行的客户仍可继续至包商银行分支机构的营业网点办理业务。
剔除包商银行的网点,今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一共有1042家分支机构终止营业,而去年同期为1177家,可以看出银行网点关停速度有所放缓,并不像有些媒体所说的有所上升。
六大行关停网点占总量三分之一
据北青-北京头条记者统计,上半年国有六大行关闭网点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具体来看:中国农业银行125家、中国银行88家、中国建设银行82家、交通银行76家、邮政储蓄银行68家、工商银行48家,总计487家银行网点,占比36.95%。
从区域上来看,上半年北京关停商业银行网点27家、上海关停11家。关停数量最多的为以下几个省份:广东103家、山东83家、浙江省84家、江苏省49家,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关停319家,占全国商业银行关停网点总量的24.2%,接近四分之一。
从网点类型来看,社区支行是各银行瘦身的重点。上半年,一共有318家社区支行退出市场,其中民生银行就有59家,兴业银行26家,光大银行18家。
去年银行平均离柜率接近90%
对于银行业物理网点的显著缩减,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银行业务的电子化。由于绝大部分业务都可以通过电子渠道线上办理,客户不再需要亲临网点。
评价银行电子渠道办理业务情况的关键量化指标是银行离柜率。它是指客户离开柜台办理的业务量与银行总业务量的比率,比率越高说明通过网络、移动支付和电子自助渠道办理业务的客户越多。银行业务离柜率的显著提高,充分说明我国银行业务对营业网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
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离柜率达到89.77%,相较2018年的88.67%提高1.1个百分点,而2013年银行业平均离柜业务率则是63.23%。多家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柜面交易替代率已经超过90%,部分银行甚至超过95%。
离柜业务率的不断走高,最直观的表现是电子银行交易额的增长迅猛。数据显示,201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交易笔数达1637.84亿笔,同比增长7.42%,交易金额达1657.75万亿元;手机银行交易笔数达1214.51亿笔,交易金额达335.63万亿元,同比增长38.88%;电商平台交易笔数达0.83亿笔,交易金额达1.64万亿元;全行业离柜率为89.77%。
随着银行网点数量的减少,银行员工数量也随之变化。年报显示,2019年工行、农行、交行、中行的员工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四大行员工数量共减少16319人。其中,农业银行员工减少人数最多,达9680人;次之为工商银行,减少4190人。据了解,截至2019年末农业银行减少了1.6万余个柜面人员岗位,这些员工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转岗到了其他岗位。
银行网点数量会减少更加高科技
联讯证券的研报指出,网点是银行最为昂贵的渠道资源。能否实现有效回报将决定银行的整体绩效水平。不过,明显可以看出,上市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网点租金和人工成本上涨、硬件维护成本和设备更新投资需求也在竞争的压力下大幅被动上升,进一步加大网点的盈利压力。这些都是银行调整网点布局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认为,随着金融科技深入应用,网点综合化转型的步伐会加快,除了网点数量的减少,网点进一步将银行的传统服务与金融科技有机结合也将成为趋势。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传统网点规模收缩是趋势,但不会消失。传统网点应该利用线下渠道客户接触时间多、互动效果好、银行参与度高的特性,发挥营销、咨询和服务职能。
长三角一家城商行的资深人士向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强调,虽然现在大家都着力发展线上业务,但线下网点的价值依然不可忽视。特别是小银行,线上获客没有优势,需要网点作为物理载体更近距离地接触客户,建立关系。不一定是拉存款,指导客户下载APP、开通网银等业务都很方便。再比如,银行需要经常开展一些客户活动,在自己的网点肯定比借酒店或会所更放心更安全,也更能体现银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