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读丨美丽江苏,如何打牢生态基底?
8月15日,是“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一直在路上。近日,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扎实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明确,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系统推进生态修复和建设,为水韵江苏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再次按下快进键。
更新更绿,
打造“绿色产业链”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必然要求和关键举措。“持续推进石化、钢铁、建材、印染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鼓励开展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升级改造,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意见》中提到的这方面内容,与江苏近年来转型发展的思路一脉相承。
省工信厅副厅长李强举例说,化工园区是刚刚发布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中明确的重点管控单位之一。今年省工信厅组织专家,从产业、安全、环保等多方面对全省化工园区“一园一策”处置意见进行评估论证,明确化工园区可以承接的产业类型和规范化发展要求,为化工园区发展指明方向。
节能降耗,既是绿色发展的途径,也是目的。工业是我省节能降耗的“主战场”,全省工业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4。2016年—2019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8.1%,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降低17%的约束性目标。“根据工信部的部署,我省将持续坚持节能监察执法和节能诊断服务‘双轮驱动’。通过行政执法手段不断推动工业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与落后产能退出。”省工信厅节能与综合利用处负责人姚海坤表示。
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创新企业的培育。在位于连云港的盛虹石化产业园,斯尔邦石化醇基多联产项目26万吨/年丙烯腈装置,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酸等物质,源源不断地通过再生装置变为下一产业链的原材料。“公司这个投资3亿多元的技改项目,打造了一条闭路循环的绿色链条。”斯尔邦石化总经理白玮说。
通过聚焦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持续推进高水平大规模技术改造,“十三五”以来,我省已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147家、绿色园区11个、绿色供应链企业7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绿色发展,归根到底是发展思路的根本性改变。不久前召开的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视频座谈会上,传出了更多“新风”——我省将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高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绿色发展水平,迎着5G、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风口,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绿色产业链。
综合治污,
提升“气质”改善水质
“到2025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8%以上,到2035年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意见》对提升全省“气质”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与我们‘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的思路一致。”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负责人说,生态环境部门坚持结构调整与污染减排并重,PM_2.5与臭氧协同控制,综合治理和应急管控并重,持续调整优化四大结构,突出加强臭氧污染防治,全方位提升监测监控能力,全面推进大气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持续优化产业与能源结构,有利于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我省将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大气环境管控区允许排放量及各项差异化管控要求,严格落实减量置换要求。突出加强臭氧污染防治,实施“一行一策”“一企一策”精细化治理。深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推进重点行业全流程、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船,探索建立车用油品、车用尿素、船用燃料油全生命周期监管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城乡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区域协作和污染应对,提升大气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改善水质方面,《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国考断面三类水质比例提高到80%”。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我省将通过依法治水、精准治水、科学治水提升“水韵江苏”颜值。
生态环境部门将加快推进《江苏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立法进程,使其与已经出台的监测条例一道,为“水韵江苏”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同时,做好“抓两头、反降级”。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负责人说,“抓两头”,就是抓住“好水”和“差水”两个关键。“好水”方面,更大力度保护饮用水源,进一步优化水源地布局,确保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差水”方面,紧盯去年已经消除劣Ⅴ类的断面和消除的城市水体,加强跟踪监测,巩固治理成效,防止问题反弹。“反降级”,就是严格落实水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要求,建立健全预警、会商、通报机制,对水质下降问题突出地区开展督查和帮扶。
“我们将在水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水生态保护修复,注重‘人水和谐’,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负责人表示,正在组织开展全省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各市、县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以系统性、综合性、流域性的治理思路,统筹推进“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共治。
系统推进,
吹响生态保护“二重奏”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有机联系在一起。吹响生态修复与建设“二重奏”,必须以系统化思维整体推进。
近年来,徐州市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探索出矿业开采、生态修复和城、矿、乡统筹“三位一体”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让“百年煤城”成功实现由“灰”变“绿”的华丽变装。
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持续提高水土保持率,植树造林最行之有效。省委、省政府明确,今后几年我省植树造林的重中之重,是在长江两岸建设“千里绿廊”。去年,沿江八市全域新增造林面积17.7万亩,为年度计划任务的165.4%;今年以来,沿江八市攻坚克难战“疫”造林,全域已完成造林12.12万亩,为年度计划任务的110.0%。对照时间表,我省已提前基本实现长江两岸宜林地植树造林,接下来要做的是实现应绿尽绿,让森林质量明显提升。
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意见》提出,不仅要突出抓好长江两岸造林绿化,还要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和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充分挖掘城镇、村庄、社区、庭院等绿化潜力,到2025年全省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00万亩。
“苏南苏中地区主要围绕村庄绿化、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和农田林网以及村镇、交通枢纽、企业单位的绿化美化等开展绿化造林。”省林业局造林处处长吴小巧介绍,苏北则应该聚焦沿海造林,“盐土绿化,将成为我省造林绿化新的增长点。”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我省湿地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四分之一,强化江河湖泊湿地、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60%。
2月2日是第24个“世界湿地日”。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作为6家获奖单位之一,领取中国绿化基金会颁发的“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苏州获奖,是我省湿地保护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