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车需要“健康码”,没有手机、没有微信,不会操作,只有老人机怎么办?无锡火车站为无健康码乘客开通专用通道的做法,收获网友一片点赞。叫车、支付、网购、挂号,年轻人轻车熟路的数字生活,却成为了很多老年人难以逾越的障碍。《新闻1+1》今日连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共同关注:数字化时代,别成为老者的“数字鸿沟”。
一张照片,配文三个字,为何引发19万网友点赞?
当健康码成为旅客出行必不可少的证明,无锡火车站为无法出示健康码的旅客,专门开辟一个服务通道。有网友为其点赞: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它是如何对待哪些被遗忘的少数人。从9月20日起,无锡火车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小组设置的这项服务,如今已经实行了19天,近一万人应用到这项服务。
如何看待一张照片所引发的关注?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这张照片引发了各方面对特殊群体,特别是老年人的关注,尤其是在智能化的时代下,我们怎样对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提供更多便捷的服务?我觉得无锡相关部门体现了温度,网民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但从更深层次上来看,这个问题衬托了在智能化时代,特别是防疫常态化下,有些公共政策,兼顾到特殊群体,老年人包括一些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他们的一些权利和需求。
数字化时代,如何保障老年人不成为“局外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我觉得您提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怎样重视老年人群体,我觉得制定所有的公共政策,特别是在智能化时代,应该立足两个方面。①应该善待特殊群体,所有的政策不是趋同和“一刀切”的,应该有所差异的,为无锡点赞就是因为他们采取了差异化的方式进行防疫。②老年人怎样融入时代,主动去参与,我们需要能够更多提供一些给他们自身学习的机会,终身学习融入社会,能够共享数字时代所带来的一些红利。
老年人是否也有不学习新技术的权利?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我们现在有老年人口2.54亿,还有一部分高龄老人,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对丧失比较快,对这一部分老年人,我觉得我们更多的要采取国际上的应对老龄化的措施,参与保障,包括自主和有尊严的提供各种权利,这是各个部门包括全社会所应该倡导的一种风尚。
对于老年人来说,“数字鸿沟”能否变为数字红利?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政府和全社会,包括社会组织社区治理、市场等等,都应该考虑怎样能缩小这个“鸿沟”。因为在智能化时代中,年轻人是数字化的“原住民”,中年包括年轻老人是数字化的“移民”,老年人就数字化的一种“难民”,怎样在多元的社会中,提倡年龄包容,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出发点。
数字化生活,不能忽视老年人的需求
数字化时代,最需要社会提供便利的老年人群体,却常常感受到的是不便。不久前,一位老年人因无法出示健康码,就被挡在了地铁站外。今年8月,一名要乘坐公交车的老人,同样因为无法使用智能手机扫描健康码,两次被请下了公交。除此之外,超市扫码支付、医院预约挂号等等,数字化带来的便利都成为老人生活的不便。如何让老年人也能分享数字红利?如何把更多的“温度”变成“制度”?
“数字鸿沟”下的老者,需要温度,更需要制度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从温度想到制度,我觉得制度更需要长远的设计和安排。截至去年,我国老年人口有2.54亿,2022年,60年代出生的开始进入老年,老年人增长速度会比以往更快。这提示我们,不仅是在一个细微细小的事情上去融入温度,更多是在制度设计中,能够考虑到特殊的群体,所以我想老年人友好型社会,很重要的初衷就是消除老年人参与家庭、社区、社会生活的种种障碍,能够给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规避风险的整个的一个社会环境,这是老年人友好型社会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和目标。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要“软硬兼施”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中国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发展中国家,二是老年人口在世界上所有国家中最多。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应该着重两个方面:①硬件的建设,整个适老设备的改造,包括小区、家庭,包括城市、农村整个环境更适合老年人的安全和便捷需求。②社会建设和民生建设方面,怎样能够建立公共政策尊老、爱老、孝老,能够体现我们对老年人的关怀、关爱和关心,这是我们未来下一步在制度设计上所要侧重的两个方面。
全龄化社会,更需要科技向善考虑更多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我们应该想到每个家庭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老,我们今天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不仅是为老年人,也是为未来的老年人,包括未来年轻人也会老的,怎样建立一种全龄的社会?科技在进步,我们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智能大数据时代,科技如何向善,不仅要考虑今天的年轻人,也考虑老年人和特殊的群体。
在这个智能大数据的时代
我们不仅要不断地进步
更重要的是让不同年龄段的人
都能适应科技带来的便利
因为现在的“他们”
就是未来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