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大势 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
把握经济全球化大势 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论述
中共商务部党组
2017年,在逆全球化抬头、世界经济阴霾重重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长河的高度,在达沃斯论坛发表了历史性演讲,表明了中国捍卫经济全球化的坚定立场,指明了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为世界注入了强大信心和正能量,获得国际社会持久的高度赞誉,标志着中国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进博会等众多国际重要场合,进一步阐明支持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鲜明立场,贡献了中国智慧,彰显了大国担当。中国说到做到,主动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年提出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与达沃斯论坛的中国主张一脉相承,成为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最新方案。
一、把握经济全球化历史大势,推动世界共同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要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共同把经济全球化动力搞得越大越好、阻力搞得越小越好;当前世界上出现的一些逆全球化动向只不过是全球化潮流中激起的几朵浪花,阻挡不住全球化大潮;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这些重要论述,把准了世界脉搏,开出了管用药方,指明了前进方向。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各国都被卷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二是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即二战后的两大阵营及市场。三是经济全球化阶段,冷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世界各国要素禀赋不平衡和国际分工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等不足的矛盾,面临“分工受市场规模限制”难题,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深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几次工业革命大大降低了货物运输、信息传播和人员流动的成本,特别是互联网等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扁平化,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前所未有。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和冷战后市场化改革,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济制度保障。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大支柱出现,提供了国际经济治理的制度架构,加之冷战后新兴经济体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大发展。总之,经济全球化是由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共同推动的客观历史进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历史上瘟疫、战争、危机等都曾阻碍经济全球化发展,但全球化潮流最终还是浩浩荡荡,滚滚向前,奔向浩瀚的大海。
2020年11月15日,东盟十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历经8年谈判后,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终于宣告诞生、正式启航。图为9月23日拍摄的海南洋浦小铲滩码头。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摄
经济全球化经历曲折,但向前的大方向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同时存在“向前的动力、向后的阻力”:动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阻力是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总体上看,动力仍大于阻力,开放合作仍是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更多是增量放缓而非存量下降。除少数危机年份外,货物贸易保持稳定,2019年全球货物出口比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增长17.1%,服务贸易蓬勃发展,2019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比2008年增长52.4%。数字贸易方兴未艾,全球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年均增长近30%,未来跨境数字贸易有望爆发。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目前向世贸组织通报并生效的自贸安排数量比危机前增加了237个。主要国家通过区域贸易安排,推动更高水平开放,谈判议题从“边境上”贸易壁垒深入“边境后”规制,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大趋势。地球村时代,全球价值链深度拓展,各国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再退回到“孤岛”状态,开历史“倒车”,不符合人类共同利益。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重要贡献者。过去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我们反而被当作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最大旗手。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论述为科学指引,树立全球思维,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自身开放推动世界共同开放,正从开放大国向开放强国迈进。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今年前11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9.04万亿元,同比增长1.8%。图为2020年8月27日,江苏省镇江船厂(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出口到德国的甲板运输船上进行电焊作业。 人民图片 封疆江/摄
——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促进外贸创新发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持续优化贸易结构,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扩大优质商品进口,创新发展服务贸易。2016—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7.5%,连续11年保持第一出口大国地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6%,稳居世界第二。今年前11个月,我国货物出口同比增长0.6%,预计全年实现正增长,贸易大国地位不断巩固。未来,我们要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稳步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主动扩大市场准入,放宽银行、证券、保险业外资股比限制,扩大高端制造和服务业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对国际资本形成巨大“引力场”。2016—2019年,我国共利用外资5496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4%。今年前10个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1151亿美元,同比增长3.9%。未来,我们要继续放宽市场准入,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让外商留得住、有发展。
——创新对外投资方式。顺应全球产业转移趋势,鼓励企业走出去,优化国别产业布局,增强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打造中国投资品牌,构建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资、生产、服务网络。2016—201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合计达6344亿美元,稳居世界前列;通过对外投资合作,累计带动出口5000多亿美元。截至2019年末,共在18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4.4万家企业;“走出去”企业外籍员工超过220万人,促进了当地工业化进程和民生福祉改善。未来,我们将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帮助企业提高跨国经营能力,拉紧利益纽带,推动共同发展。
二、把握全球治理变革趋势,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当前,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要为改革和优化全球治理注入中国力量;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处在历史转折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国际力量对比“东升西降”是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经济及贸易的世界占比,都比20世纪90年代提高了20个百分点左右,对外投资占比提高了18个百分点。全球治理多极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参与治理的意愿和能力不断提升,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需要持续努力。
现有国际经贸规则难以适应新变化。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全球问题增多,解决方案不足;全球规则增多,国际协同不足;全球市场扩展,规制监管不足。全球治理重心发生变化。国际贸易投资不断创新发展,全球治理议题由市场开放等边境措施,转向补贴、劳工、环境等“边境后”规制。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新的治理难题,网络安全、数字主权、数据流动等新议题博弈更趋激烈。
我们加强党对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全面领导,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均衡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旗帜鲜明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努力维护和延长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中国理念和方案得到更多认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正确义利观,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时代潮流,增加了我国同各国利益汇合点,也丰富了全球治理理念;积极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举办中非合作论坛、进博会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设立亚投行、金砖银行。一批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中国倡议成为国际共识,国际社会期待我国在贸易投资、数字治理等领域发挥更多建设性作用。未来,我们要加强内外统筹,提出践行全球经济治理观的中国倡议,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认真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项目落地生根。2019年,我国对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占外贸比重提升至29.4%,直接投资占比提升至13.7%,分别比2016年提升了3.7和5.2个百分点。未来,我们要持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
——深化多双边与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提出“三项原则”和“五项主张”,推动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规则制定。累计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特别是新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15个成员国总的人口、经济、贸易均占全球约30%,不仅是东亚区域合作深化的标志性成果,更是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胜利。努力稳住中美关系大局,深化中俄战略合作和中欧合作,加快中欧投资协定、中日韩等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拓展与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未来,我们将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同更多国家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持续扩大“朋友圈”,推动世界开放发展。
三、把握疫情后经济全球化新动向,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们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这些重要论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球贸易投资增长低迷,国际金融危机前,全球贸易增速是经济增速的2倍,危机后则与经济增速大体持平。国际组织预测今年全球贸易下降30%左右,明年仅反弹7.2%;全球直接投资下降40%,明年继续下降5%—10%。民粹主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由传统行业向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扩展。国际投资限制加强。发达国家大力扶持制造业回流,出台相应政策,吸引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行业向国内回归,疫情进一步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
我国开放发展条件发生新变化。传统优势减弱,新优势正在培育。近年来,我国劳动人口逐步减少,成本优势弱化,部分重要资源短缺,2019年铁矿砂、原油、大豆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80%、72%和86%,研发、技术、标准、品牌、营销等新优势有待提升,高质量发展的任务紧迫。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显现。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还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是全球最有潜力的大市场,国际吸引力持续增强。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把握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这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这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我们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
——建设全球共享的统一大市场。以高水平开放促深层次改革,完善城乡流通网络,大力发展城市、农村、服务消费,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举办进博会积极扩大进口。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进口2.1万亿美元,预计未来10年进口22万亿美元,第三届进博会成交726.2亿美元,在疫情下扩大了国际需求。未来,我们将全面促进消费,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扩大高质量商品和服务进口,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贸试验区等衔接起来,鼓励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目前已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了260项制度创新成果。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出台,推动商品、服务、资金、人员、信息等自由流动。未来,我们要推动自贸试验区、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
世界贸易组织2020年11月23日发布的《2020世界贸易报告:数字时代的创新促进政策》指出,加强国际合作有助于提升数字创新政策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积极效应。图为11月11日,在西班牙瓜达拉哈拉市的菜鸟海外仓,工作人员在分拣商品。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停止蔓延的情况下,“双十一”引领了西班牙新一轮线上消费热潮。 新华社记者 孟鼎博/摄
——推动规则等制度型开放。积极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增强透明度,强化产权保护,鼓励竞争、反对垄断,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完善外资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出台外商投资法,营商环境国际排名从2017年的78位提升至第31位。开放领域和布局不断扩大,在世贸组织定义的160个服务部门中,我国开放了120多个;深入推进开放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内陆和沿边开放。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四、把握经济全球化的风险防范,在开放中构筑安全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冲击;我们今天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总体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同时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发展是安全的基础,是安全的保障;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这些重要论述,对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动态谋求更高层次安全,提高参与和引领经济全球化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经济全球化既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可能带来安全隐患。经济全球化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的问题日渐突出。各国国情、制度和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安全形势也不一样。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益的同时,由于国内政策调整不到位,出现了产业空心化、就业不足、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成就显著,但发展实力和风险应对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外部风险冲击。经济风险的全球化,需要全球加强合作与共同应对。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济安全也成为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加强国际合作,在开放中谋求自身安全,扩大共同安全,成为各国的现实选择。
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增强了实力、获得了安全,同时面临新的挑战。40多年来,我们处理好独立自主与扩大开放的关系,一方面在扩大开放过程中增强了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了安全维护能力;另一方面把握好开放的力度和节奏,注重风险防范,比如加入世贸组织时应对得当,不少人担心的“狼来了”并未出现。当前,我国已由“经贸小国”发展为“经贸大国”,正在迈向“经贸强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与世界的相互影响显著增大。同时,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我国的外部风险也在增多,需要我们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高度,妥善加以应对。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我们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开放的经济安全观,在开放条件下更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升参与和引领经济全球化能力。
——统筹好开放与安全。既要打开窗户,也要装好纱窗,更好维护经济安全。在新发展阶段,国内发展必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来谋划,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全面扩大开放促进市场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以更强的产业竞争力、更强的经济实力、更强的综合国力来保障经济安全,以更加安全的经济体制参与更高水平的经济全球化。顺应大国经济发展规律,切实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好开放与改革发展,找到开放与安全的黄金结合点。
——有效防范化解风险。要坚持底线思维,在商签自贸协定等对外谈判中,坚决守住底线和红线,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稳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防范“一带一路”相关风险,把风险防范落到实处。把握好扩大开放的力度、进度和深度,积极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更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提升参与和引领经济全球化能力。提升规则制定能力,多边、区域与双边并举,积极参与新一轮规则制定,有效反对保护主义,有效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提升安全维护能力,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健全产业安全机制,完善经济安全风险预警,健全外资安全审查、产业损害预警、贸易救济等机制,维护我国发展利益。提升人才保障能力,积极培育经济、法律、管理、谈判等方面的国际化人才,增加我国在国际组织的代表性,改善引进国际化人才的环境,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战略机遇期。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不移支持和参与经济全球化,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