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长必读。认识孩子

   2015-02-06 770
核心提示:要想客观地认识儿童,就要从两方面入手。即精神的和肉体的。先从精神方面说。不可否认,儿童并不是一无所能的,他们可以通过种种

   


   要想客观地认识儿童,就要从两方面入手。即精神的和肉体的。

   先从精神方面说。不可否认,儿童并不是一无所能的,他们可以通过种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和感知世界。他们身上带有不可估量的能量,这种能量,在长大之后消失殆尽,甚至没有丝毫记忆。王安石老先生在《伤仲永》中说,“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按照蒙台梭利的说法,这是可以解释的,很简单,小金同学到了语言敏感期,同时也到了绘画敏感期,一句话,两个敏感期重叠了,所以说,“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好孩子,好苗子,要是那个时候,方仲永的爸爸,读过乐斯尼的一系列文章,他一定会对孩子进行有益的引导,让孩子的敏感期发展成为腾飞的契机。方仲永的悲哀就在于“世隶耕”,就算有个读书的邻居,也不至于让他最后沦落为“泯然众人矣”。一个“矣”字,万千遗憾,万千痛惜。

   人才就这么没了。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至少两个结论:

   一、孩子是有天赋潜能的,这种潜能,在蒙台梭利来说叫敏感期,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师爷孔老夫子就说过,“人生而知之者上也”。何为“生而知之”?就是说,天生的,天赋的,中国传统说法叫“老天爷给的”。孔子认为,这种东西,可以称之为“上”。并且,要再此时,因势利导,

   二、在孩子的敏感期,是要有教育引导的。没有引导,即所谓的“无教育”,是滑稽可笑的,更是愚昧可悲的,看看仲永,其悲大乎哉!

 

   现在科学研究,儿童体内的DNA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他们的共性是相同的,一定时段,一定年龄,DNA会给机体发送相应的指令,于是,就形成了蒙台梭利所说的“敏感期”,也就解释了人为什么能“生而知之”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波澜壮阔浩瀚无涯,幼教理念也是及其先进且历久弥新的。《周易。蒙挂第四》中说“蒙以养正,圣功也”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有教师为了让孩子走正道,换句话说,幼教是圣人的摇篮。所以,从精神层面分析孩子,就是为了从精神方面引导孩子。

   再说肉体方面。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相关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说点什么吧
更多>同类资讯
  • uzfr0265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帮助中心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全息元宇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