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等政策措施,对保持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消费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城乡市场共同繁荣
2001年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1年的4.3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万亿元,10年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14.9%。这表明,消费品市场已步入快速发展期,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期间之一。与“九五”和“十五”期间相比,“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分别加快了7.5和6.3个百分点,表明消费品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也明显加快,呈现出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的可喜局面。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6万亿元,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万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倍和1.1倍,年均增速分别达18.4%和16.5%。
促消费政策措施成效显著,市场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尤其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大范围、强力度出台了扩大消费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充分抓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有利时机,以耐用消费品为切入点,实施了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直接促进消费的政策,挖掘消费潜力,促进了城乡消费持续较快增长。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是运用财政补贴手段刺激消费的一个创举,不仅扩大了即期消费,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还带动了家电、汽车流通服务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一)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带动了农村消费。家电、汽车下乡等优惠政策促进了农民对这些商品的消费需求,增加了相关商品的消费量。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家电下乡达1.14亿台,销售额达2418亿元;全国汽车、摩托车下乡共补贴车辆1792万辆,拉动消费突破2600亿元。事实证明,家电下乡既是一项重要的惠农政策,也是扩大农村消费、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大力实施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了城市消费。截至2010年底,家电以旧换新累计共销售3322万台,汽车以旧换新共淘汰老旧汽车、黄标车47.4万辆,拉动新车消费518亿元。鼓励家电、汽车等以旧换新,促进了营销、物流、售后服务等销售网络的发展,加快了更新换代速度和相关行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居民消费。
(三)市场调控能力明显增强。商务部门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及时建立健全市场运行监测调控体系,联系监测样本企业近3万家,监测范围涵盖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和重要应急商品品种;肉糖等重要商品储备体系不断健全,蔬菜临时储备制度初步建立,地方政府储备制度逐步完善;跨区调运工作进一步机制化,进出口调剂更加及时。市场监测和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为抑制通胀、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
消费热点频现,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提高
10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优化与升级,由量向质转变,由温饱向享受转变,由吃、穿向住、行方面发展。其中,住房、医疗、旅游、教育以及享受型的汽车、家电、家居建材、电子产品等消费热点频现,成为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消费扩张最快的一些新兴领域主要集中在:以私人汽车为代表的交通消费;以移动通讯和信息为代表的通讯信息消费;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以教育、旅游为代表的精神文化消费。
2006-2010年,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主要商品零售额中,年均增速最快的是汽车类(3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37.9%)、家电和音像器材类(20.3%)、通讯器材类(15.9%)和金银珠宝类(38.1%)。2010年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贡献率最高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汽车类(32.3%)、石油及制品类(19.9%)和食品饮料烟酒类(10.8%)。一些新型高科技产品、消费比重不大的升级消费品,已逐渐成为市场新宠。如家电和音像器材、金银珠宝、通讯器材等对市场销售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6%、3%和1.1%。
餐饮消费持续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一大亮点。2010年,全国餐饮收入达1.8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1%,对消费品市场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
农村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城市商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在农村,国家大力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城区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不仅大大改善了农村的流通基础设施,而且明显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已累计建设和改造52万个农村超市、2667个配送中心,农村超市覆盖全国80%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年销售额近3000亿元。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额分别由2001年的329亿美元和39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702亿美元和1922亿美元,服务贸易规模居发展中国家之首。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6%和5.5%,分别位列世界第3和第4位。
◎来自世贸组织的统计显示,近30年来,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速为7.88%,高于同期货物贸易增速,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已从1980年的15.7%上升到2009年的20.4%。中国这一比例多年来徘徊在10%左右,2010年仅为10.9%。
◎与货物贸易持续顺差相比,自1995年开始,我国服务贸易均为逆差,而且逆差额持续扩大,2004年达到95亿美元,此后逐渐回落,2007年逆差为22亿美元。但受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服务贸易出口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导致贸易逆差大幅增长。2008-2010年三年间的逆差分别达115亿美元、295亿美元和219亿美元。
入世十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五大特点
一、入世以来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服务贸易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一方面认真履行各项承诺,在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建筑、分销、法律、旅游、交通等在内的众多服务部门,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入水平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完善服务贸易出口的管理等措施,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出口。
在入世效应的强有力推动下,服务贸易出现高速增长,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额分别由2001年的329亿美元和39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702亿美元和1922亿美元(见表一),服务贸易规模居发展中国家之首。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6%和5.5%,分别位列世界第3和第4位。
二、服务出口以传统服务为主,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竞争力弱。贸易结构是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体现之一,在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存在着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行业间收支情况差异较大。
当前,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现代服务业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比重已接近一半,而中国服务出口仍以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为主。2010年,中国服务出口中,运输占20.1%,旅游占26.9%(见表二)。这两项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7%。相比之下,知识与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服务活动,如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所占比重仅为7.7%。服务贸易逆差主要集中于运输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及旅游等服务类别,分别为290.5、140.3、122.1和90.7亿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差距明显。
三、服务外包发展迅速。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经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集群,同时成都、西安等中西部地区的服务外包产业也有高速的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下降12.2%,同年服务外包行业规模反而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2010年,我国承接服务外包协议金额进一步增加,为274.1亿美元,执行金额达198亿美元。
四、外资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服务业对外开放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外资企业在我国服务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以上海为例,2006年在上海运输、旅游、咨询等三个规模最大的服务贸易部门中,外资企业出口占比分别高达65%、69%和85%。
五、服务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不同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在东部沿海地区,不同省市之间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最为发达的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省市,工业化任务基本完成,产业结构已经演变为“三、二、一”格局,服务业发展结构由传统服务业为主开始向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信息咨询、商务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增长迅速,这些行业已逐步成为该地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主力军。
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天津列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前列。2010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47亿美元,服务出口和进口均名列全国第一。排第二位的是北京798亿美元。仅这两个城市服务贸易占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1%。
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促进重点行业服务贸易发展。一是继续抓好具有比较优势的运输、旅游、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出口规模;二是大力发展新兴的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三是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咨询等服务出口。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开放,人民币全球地位的不断增强,我国的金融产品服务出口将会有更大发展。四是努力扩大文化、教育、音像、体育等服务出口,利用我国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发展健康医疗服务出口。
第二,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在长三角地区,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把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航运服务、信息技术、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教育、国际服务外包等作为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针对不同的行业采取不同的推进措施。
在环渤海地区,应继续注重发展旅游、运输和商业服务等传统领域服务贸易;还应加快发展计算机与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服务、文化、咨询、广告、邮电通讯服务等高端服务贸易行业。
在珠三角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加强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尽快形成相应的国际服务贸易体系和能力。
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应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服务贸易的重点领域,如加快发展服务外包。
第三,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环境。应学习并借鉴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立法方面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并且要着眼于法律体系的统一性,规范服务贸易秩序,保护企业和个人在海内外的合法权益。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服务业标准化体系,提高整体水平和透明度,保护消费者权益。
在培育市场环境方面,应重点在于破除行政性垄断、地方保护主义,保障公平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快放开竞争性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赋予非公经济主体统一的国民待遇,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第四,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合理有序的对外开放是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封闭环境下,服务贸易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要加快这个过程,就必须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避免对内过分保护和对外的过分限制。
在内地和我国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是我国内地服务贸易开放范围最广、开放程度最高的自贸协议。应尽快制定与CEPA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政策,按照CEPA要求全面清理、修订、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大力促进内地与我国香港服务贸易自由化。
第五,强化人才保障,培育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一是要加大对相关教育产业的投资,全面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二是加快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服务和熟悉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人才引进,完善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创业环境;三是放宽海外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为我国培训更多高素质的服务人员;四是要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吸引各层次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服务贸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