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广东 » 阳江 » 正文

全球文化阳西:太平驿的前身大圩站考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4-08  来源:文旅阳西
核心提示:▲修葺一新的七贤书院,其前身为大圩站阳江,唐之恩州属地,地处粤西交通要冲,设立驿站的历史很早,成书于唐代的《投荒录》云:

图片

▲修葺一新的七贤书院,其前身为大圩站

阳江,唐之恩州属地,地处粤西交通要冲,设立驿站的历史很早,成书于唐代的《投荒录》云:“恩州滨海,最为蒸湿,当海南五郡泛海之路,凡自广至勤、春、高、潘等七州,旧置传,自广州泛海,行数日方登陆。人惮海波,不由传舍,故多由新州陆路。”“旧置传”的记载证明至少在唐代,恩平、阳江地区已经设立了驿站。具体到阳西地区,史载最早建驿站于宋代。道光二年版《阳江县志·建置志》“太平驿城”条目下记载:“在县西南一百一十里,宋建大圩站。明洪武初,改太平驿。十二年(1379)徙今地。嘉靖四十五年(1566),城之。周三百零六丈,东西门各一,窝铺九。”据此,宋代就已经在今阳西地区设立了驿站,名为大圩站,具体年份待考;大圩站后来改名为太平驿,这就是最早的太平驿了,并不在现在的位置;太平驿迁址到现址,即今七贤书院的位置,并升级为太平驿城。

图片

▲站背村天后宫,古大圩站应该在其附近

关于太平驿的前身——大圩站,当前普遍认为是在织篢河(丹江水)畔,旧织篢圩上,因此又有“丹城驿”的记载,据笔者考察,此说有误,大圩站位置应在今程村坡尾村委会站背村后面,站背村之“站”就是大圩站,站背村正得名于此。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笔者考察了相关史志资料和开展了实地走访。查《民国阳江志》(段雪玉点校版)110页记载:坡尾河一名大圩河,又名丹阳水。该河流发源于罗黄嶂,是阳西地区非常重要的河流,打锣嶂水、旧寨嶂水、鸡笼嶂水、大塘嶂水、营仔圩水、横河水、黄什水、石桥铺水均汇入此河,最终在青草渡西南与织篢河合流,流经丰头港出海。古代人们逐水而居,发达的水系是古人选定居所、建立圩场的重要条件,有了人口的聚集,设立驿站也就具备了基本条件。如大圩站又称为丹城驿,其依丹阳水而建,则此名也完全符合实际。据《肇庆府志》记载:“大圩站,在县西七十里虔儒都。明洪武元年改太平驿,十三年徙丹阳圩,旧址废没。”直接回应了《阳江县志》的记载,经查,坡尾地区正属于虔儒都,但这两则记载也出现了矛盾的地方。一是距离,《民国阳江志》记载一为一百一十里,《肇庆府志》记载为七十里,后者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而《肇庆府志》“十三年徙丹阳圩”的记载恐误。站背村有官方驿道通过,村中老人可以可为此提供人证,村背也留有夯土地基的残留驿道路段,可为物证。从站背村出发,沿着残留古驿道走约300米,就在大圩河边有一座天后宫。大门对联:坤德含章辉驿路,母仪称圣显圩塘。“坤德”和“母仪”是天后宫对联里的高频词,是一副很有代表性的天后宫味对联;“圩塘”和“驿路”则着重点出了庙宇和驿站、古驿道的关系。村中老人说,天后宫虽为近年重建,但其历史十分久远,以前天后宫附近就是一个圩场,大圩河在此 设有渡头,由于水陆毕至,圩场十分繁荣。圩场名字就叫“大圩”,而天后宫又名“大圩塘庙”,庙中碑刻的筹建庙宇的芳名榜上写着“重修建大圩唐庙捐款芳名榜”字样,“大圩”的重复出现,为笔者判定站背村之“站”就是“大圩站”,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片

▲吊望脚村的普济庵

图片

▲荒坑村的莲花庵

笔者沿县志记载的阳西西路古驿道展开考察,即站背村的大圩站出发往东北阳江方向,经过吊望脚村(平望铺)、荒坑村(叶榕铺)后离开阳西地界,抵达乐安驿(北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吊望脚村和荒坑村两个站点均保留有庙宇,吊望脚村有普济庵,荒坑村有莲花庵,无独有偶,几处庙宇都供奉着妈祖。为什么阳西地区的先民供奉着妈祖呢?后来我查看站背村郑姓族谱的时候发现,其始祖为念三公,该郑姓支脉从河南经福建、潮州、恩平进入阳江,妈祖文化发源于福建,推而及之,吊望脚村和荒坑村先祖应该也有着相同的迁徙路线,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这几个地方都同时供奉着妈祖了。亲爱的读者朋友,不知道您认同笔者的上述结论吗?

原标题:文化阳西:太平驿的前身大圩站考证

■文字:冯家庆

■摄影:陈国华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