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源网摘要:在2025年数字经济全面跃升的背景下,个人数据资产(Personal Data Assets)正快速成为影响全球资本流动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变量。所谓个人数据资产,是指可识别个体、具备经济价值并合法收集的数字信息集合,如位置轨迹、健康记录、消费偏好等。与传统有形资产不同,个人数据的“拥有”更接近一种权利组合的行使,而非财产式产权占有。
随着欧美数据主权立法的加强、Web3技术的普及以及用户权益意识的提升,数据确权与资产化路径愈加明晰。本文从构成条件入手,系统梳理了“拥有”个人数据资产的法律基础、技术路径与全球趋势,并对风险与机遇进行了深入研判,旨在为个人权利构建与数字资本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操作建议。
一、引言:个人数据资产的崛起与结构意义
在数据即生产力的时代,个人数据已不再只是被动生成的行为记录,更逐步转化为一种具备价值可计量性与市场流通性的“新资产”。2025年,全球数据经济产值已突破8万亿美元,其中,个人数据所创造的商业价值贡献占比高达40%以上。
与企业数据不同,个人数据的确权、计价、交易涉及更复杂的伦理、法律和技术边界。尤其在AI训练、精准营销和数字身份认证等领域,个人数据已成为推动商业模式演进的底层燃料。与此同时,欧盟GDPR、美国《CLARITY法案》、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数据主权规则相继出台,为个人数据资产的权利化与资产化奠定了政策基础。
因此,厘清什么构成“资产化的数据”,以及普通个体如何在法律与技术框架内实现对数据的掌控,成为建设性议题。
二、个人数据资产的构成条件
并非所有个人信息都可视为“资产”。根据当前主流监管与学术界共识,个人数据资产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可识别性(Identifiability)
数据必须能够直接或间接识别出某一具体个人,如姓名、身份证号、位置、面部特征、设备ID等。脱敏或完全匿名的数据(如宏观统计数据),虽具信息价值,但无法建立权益绑定,故不能成为“个人数据资产”。
第二,经济相关性(Relevance and Economic Utility)
数据应具备一定的商业利用价值,可为企业、组织或个人创造收入。例如,用户的浏览行为、购买记录可训练推荐算法,生成行为洞察,具有明确的货币化路径。2025年,用户每一次精准点击行为的价值评估已达0.5~1.2美元。
第三,合法收集性(Lawful Collection)
资产化数据的产生必须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取得用户知情同意。尤其对健康、金融、儿童等敏感信息,需遵循“数据最小化原则”和“用途明确原则”。非法获取的数据(如黑客攻击所盗取)即便具备识别性和经济性,也不具备资产合法性。
三项条件的并存,构成了数据从“信息”走向“资产”的必要基础。
三、拥有个人数据资产的机制与路径
在现实操作中,“拥有”个人数据资产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财产所有权,而是围绕“控制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的权利行使。2025年的法规实践显示,个人数据权利正从隐私保护向资产权属演进,形成以下主要机制路径:
首先,是法律赋权机制。
以欧盟GDPR第15-20条为代表,个人依法拥有访问权、更正权、删除权、可移植权等核心权利。美国《CLARITY法案》与多州隐私法也已明确企业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响应用户请求,并禁止未经授权的数据交易。这些法律构成了数据“主权”意识的法律基石。
其次,是技术赋能机制。
去中心化身份(DID)、加密存储、Web3钱包等技术的发展,为个体提供了掌控自身数据的基础设施。例如,用户可将健康数据加密后存储在私有链上,仅在医疗场景下授权访问,并可设置智能合约用于分红或收益分享,从而实现个人数据的Token化和资产化。
第三,是集体治理机制。
数据合作社、数据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日益兴起,个体可将自身数据贡献给合作平台,统一管理、统一定价,并按比例获取收益。这种方式提高了个体议价能力,防止“数据平台垄断”。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技术手段与法律权利日趋丰富,但企业在基础设施、数据算力、标准制定上的优势,仍使“拥有”更多停留在权利层面,而非完全的主导权。
四、全球趋势与关键案例
在全球数据资产化的趋势中,三类动向尤为值得关注:
第一,监管趋严与标准统一。
2025年,美国已有八个州正式通过全面性隐私法,并推动CLARITY法案全国落地;欧盟GDPR持续扩大适用范围,并启动《数据法案》草案,计划构建跨平台、跨境的数据交换监管机制。中国、东南亚、拉美等国家也加紧立法进程,全球监管呈现出逐步趋同之势。
第二,企业模型由“数据垄断”向“数据赋权”转变。
大型科技平台正在转向“数据回馈机制”,以增强用户粘性。例如,美国某科技公司推出“数据分润计划”,用户可自愿分享浏览记录并获得代币作为补偿。
第三,区块链技术催生“数据市场”新业态。
全球已涌现多个基于区块链的数据资产交易平台,如Ocean Protocol、DataUnion等,支持数据NFT化、分红、可组合使用,推动数据资产的产权化、流通化与资本化。
五、面临的挑战与战略机遇
尽管数据资产化的路径日益清晰,但其实际落地仍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是权属界定模糊。
个人数据通常由平台采集、企业处理,形成“个人生成—企业拥有—平台控制”的权属链条,权利归属容易引发争议。
其次是数据泄露与滥用风险。
2025年,全球因数据泄露引发的法律罚款总额已超40亿美元。如何在赋权同时保障安全,是政策制定者必须兼顾的问题。
再次是技术门槛与使用壁垒。
区块链钱包、DID协议等虽具潜力,但对普通用户操作复杂,难以大规模普及。
然而,机遇也同样明显。
个人数据资产的Token化路径一旦成熟,将催生新的数字劳动形式,构建个体主导的“数据收入模型”;同时,企业若能在保障隐私基础上实现“数据回馈”,将获得巨大的用户信任红利和资本估值溢价。
六、结语:迈向数据主权时代的个人资产新范式
在数字主权时代,数据不再是静态的“隐私”,而是动态的“权益”;不再是平台专属的“原料”,而是每一个公民可主张的“资产”。
未来,个人数据的确权、定价、流通与保障,将成为全球数字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议题。以数据为资本,以主权为边界,以合规为基础,将推动“每一个人”成为数字经济真正的股东。
正如2025年联合国数据治理白皮书所言:
“Ownership of personal data is no longer a technical issue—it is a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power, freedom, and identity.”
——UN Digital Rights Report, 2025
出品单位:全球资源网国际智库联盟办公室
策划统筹:全球资源网国际运营中心
顾问支持:全息元宇宙联合会(总会)
微 信:QXYYZCEO
总策划部:全球华人记者联合会(总会)
支持单位:全球资源网国际书画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