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网专讯:近日,河北部分纺织企业负责人十分焦急,由于河北纱线市场的成交持续疲软,市场气氛冷清,好不容易接到一张订单,就像救命稻草一样,先是费了很大劲儿把原料问题解决了,却由于员工流失严重,机器运转不起来,总结起来,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工资低,目前城市纺企给的条件是工资约为2000-2500元(扣除各种福利和税赋),城镇乡村给的条件是工资约为1200-2000元(有福利无税负),单从收入来说,算是较高了,但相比超市、饭店管吃管住,也达到2000元左右,因此纺企的条件并不算优越;二是工作累,由于纺织企业生产的特殊性,需要机器不停运转,要求有人24小时看管机床,这样就形成了纺企的一个特殊名词“三班导”,员工日夜颠倒,虽说劳动强度并不太大,但中班夜班不好熬,长时间晚上不睡觉,身体吃不消,所以人们还是喜欢到上常日班的单位工作;三是岗位不被社会认同,经常听说有千人甚至更多报考某一个公务员职位,而从来没听说为了一个职位有千人往工厂里面挤,有很多50、60后的人,他们大多数都是工人出身,他们深知做工的辛苦,所以对他们的子女教育也是好好学习,当公务员或做生意做白领,大学毕业后就算在家待业,也不肯到工厂上班。
如此一来,纺织企业不得不把工作了一辈子的50、60后老工人重新返聘回工厂,这批人员从建厂初期当学徒干起,到熟练工,转而做师傅,直到退休,爱岗敬业,但他们养老的钱都被家里待业的子女耗光了,所以他们不得不戴上老花镜,弯着腰,重新工作。企业要改革,最重要的是人们的心态也要改革,人人都知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从而看不起体力劳动者,却忽略了体力劳动者才是构成社会物质文明的基础劳动力。
(国家棉花市场检测系统河北办事处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