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数码 » 正文

以市场之力促纺织产业转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19
核心提示:  5月15日,在重庆召开了全国纺织产业转移交流会。纺织行业产业转移几年来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但是笔者认为在实际操作过程

  5月15日,在重庆召开了全国纺织产业转移交流会。纺织行业产业转移几年来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但是笔者认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重要问题需要警惕。

  2010年,工信部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2012年初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对纺织业空间布局优化作了专门论述。这些政策措施势必会对我国纺织业空间布局调整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纺织业空间布局调整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经济过程,调整的方向、规模都最终取决于企业。在未来我国纺织业空间布局调整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让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

  纺织业空间布局归根结底取决于需求和供给两大因素。新中国成立之前,受水资源、人口分布和农业纤维生产的综合影响,我国纺织业的空间布局主要在东部地区,尤以江浙为主。建国以后,纺织业既受到发展路径的依赖,也充满了新的技术和产业变革,产业布局主要是受到经济、乃至政治等非自然因素的影响。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我国纺织业仍然以东部沿海为主要基地,但在“大分散、小集中”的导向下,其他地区也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纺织业基地。改革开放对纺织业发展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在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大战略下,民营经济发展和承接海外转移等多项因素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业快速发展。当前东部地区的纺织业产值约占全国的80%左右,并且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聚区。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产能过剩和东部地区要素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国家决定实施“东锭西移”战略。上海和新疆是最有代表性的转出和转入地,据统计,在国家计划安排下,上海棉纱锭从原有的250万锭压缩到70万锭,55万业内员工精简到5万多,全国共有60万锭生产能力向新疆转移。“东锭西移”战略看似符合产业发展演进规律,然而,现实却对其作出了不一样的评价。“东锭西移”10年之后,2005年上海市将纺织业列为重点发展的都市产业主要代表,并将金山区打造成为纺织工业区,着力吸引国内外资本;作为主要承接地的新疆,由于在技术设备,人才储备等方面没有相应的配套,产业规模效应不高,即使有国家的优惠政策,很多企业仍然没有效益。这种政府主导下暴风疾雨式的产业转移过程,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推动,事实上并没有带来我国纺织业空间布局的优化。

  当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一些东部沿海省份地方政府也试图去推动本地纺织企业迁出,部分中西部地方政府也积极承接纺织企业转入。但是,根据实地调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重要问题需要警惕。

  在东部地区实施“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策略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主观上认为纺织业就是需要被换出去的“鸟”,对纺织企业“关上用地闸门”,这不仅是对产业升级内涵理解的重大偏差,也明显有违市场公平,是地方政府变相主导产业转移的一种手段。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无视市场规律,一方为了短期政绩,一方为了获得零地价、无息贷款、免税等好处,悄然将不符合发展规律的产业引进落地,最终是“招得来,留不住”,并对其他成长型企业发展带来了冲击。

  在新一轮纺织业转移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这些错误的做法,让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纺织业产业链条相对较长,部分环节对资源条件要求较高。只有在综合考虑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尤其是潜在市场和产业配套之后,当运营的综合成本大于收入时,企业才有意愿从本地迁出。新一轮纺织业的空间布局调整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