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来人口去年少了13万,“北漂”去哪儿了?
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但增长势头减缓,常住外来人口增速下降。大规模人口集中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八成外地毕业生拟在35岁前离京。
今天上午,记者从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了解到,《社会建设蓝皮书:2015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已于近日正式发布。
蓝皮书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市人口增长速度下降,污染天气减少,城市环境改善;推进教育发展均衡化,改善医疗和养老服务,加大住房保障和棚户区改造,轨道交通建设不断加速,首都非核心功能开始疏解。
蓝皮书:正视北京人口结构问题
据记者了解,2015年,北京需要进一步认识首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城市病”的根源,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完善北京的功能定位,解决首都社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蓝皮书指出,北京人口结构问题,才是人口问题的根本性问题。2014年北京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但增长势头有所减缓。对常住人口产生重要影响的常住外来人口增速下降,使常住人口增量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人口空间向分散化发展,但聚集的势头仍较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总量下降不明显。同时,人口素质普遍提高,但人才资源仍较短缺,大规模的人口集中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劳动生产率低,就业质量不高。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国际化人才匮乏。
人口红利处于高峰期,但少子老龄的问题将日益凸显。当前,北京已经进入少子和老龄“双型社会”,到21世纪中叶,北京对人口的刚性需求又将进一步凸显。此外,人口性别比失调,性别不平衡问题突出。北京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9(男比女),高于国际通行标准(107)。
蓝皮书认为,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迅速下降的双重压力下,应将北京市人口工作的重心从控制人口规模转移到优化人口结构上来,特别是对劳动力存量人口的素质提升,使其继续释放人口红利,这对经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八成外地毕业生拟在35岁前离京
蓝皮书调查显示,对于今后自己是否会留在北京,所有被调查的外地户籍大学毕业生中,60%的被调查者表示未来会离开北京。
至于离京原因,主要是无法置办房产、看不到职业发展前景、经济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等。如果这些困扰始终得不到解决,将近八成的大学毕业生会在35岁之前选择离开。对于未来发展地,将近七成的被调查者选择去二、三线城市。
据记者了解,总体来看,北京就业机会多是吸引外地户籍大学毕业生在京工作的最大因素。但高昂的生活成本,特别是居住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利益受损程度高
蓝皮书指出,2014年,北京在就业、医疗、公共安全、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矛盾,同2013年相比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就业和社会保障都处于轻度矛盾区间。其中就业矛盾的下降幅度最大,说明居民对就业状况和就业服务的满意度较高。
2014年教育和市政环境的主观矛盾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教育矛盾主观水平得分增长了22.1%,由轻度矛盾区间上升至中度矛盾区间。
此外,市政环境的利益受损程度显著高于物质性矛盾的其他方面,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成为市政环境利益受损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调查显示,五年间,环境污染利益受损比例从116.5%上升到122.6%,交通拥堵利益受损比例从56.6%上升到91.1%,市政环境利益受损覆盖的人群有所扩大。
而从社会矛盾主观水平得分的排序来看,公共安全、住房和医疗是矛盾主观水平得分最高的三个领域。(记者 陈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