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钱颖一
人民网北京1月20日电 2016年1月16日,清华经管创业加速器一周年庆典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昊海楼三层举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在活动中做了《创新创业,从1到N》的主题演讲。
他从美国企业家和投资人Peter Thiel的新书《从0到1》谈起,在演讲中分享了两个观点:一是创业者和创新者的思维模式应该与常人不同,即逆向思维。二是不要忽视从1到N,不要简单模仿而要在学习中创新,创业者要抓住中国市场的巨大的N,并在1的基础上创新,释放N的力量,这是难得的机会。他认为创业者们如果能逆向思维并在学习中创新,那么中国的未来就具有无限的想象力。
以下是钱颖一院长的演讲实录:
一年前,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X-elerator在这里启动。那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刚刚被提出。一年后,“双创”在全国兴起,而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已经满周岁。
这个加速器本身就是一个创业,是为创业者搭建平台的创业。在这个意义上,过去的一年我们完成了“从0到1”。而落户加速器中的一些创业企业也实现了“从0到1”。
这让我想起蒂尔(Peter Thiel)的书《从0到1》去年在中国热销。从0到1有双重含义:一是创业从0到1,二是创新从0到1。他讲的更重要的是后者,就是创新从0到1。当然,在他看来,创业是基于创新的创业,而非一般的创业,因为他认为,如果没有创新的从0到1,也谈不上创业的从0到1了。
今天我同各位创业者分享我由此而生的两个感悟。
蒂尔本科在斯坦福大学学习,专业是哲学。难怪他是创业者和投资人中少有的具有哲学思维的人。他在这本书第一章的第一句话是:每当我面试应聘工作的人的时候,我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 “哪些重要的真理,是很少有人同意你的?”中文版的翻译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是因为,这个问题不仅要找出你同多数人观点不同的命题,而且还要证明多数人赞同的观点不是真理,而你的观点是真理。
蒂尔的提示是:多数人相信真理是x,但真理却是x的反面。这是书中说的contrarian thinking,即“逆向思维”。他自己举的一个例子是:多数人相信未来是由全球化决定的,但是他认为未来技术进步比全球化更重要。
他强调的“逆向思维”,正是我们的创新创业者要认真思考的。我发现蒂尔的观点有一些不能被忽视的同情者。比如,针对IBM公司传承的理念“think”(思考),乔布斯提出的是“think different”(不同的思考)。再比如,在去年10月我在清华经管学院与马斯克的对话中,他说量子力学对他很有启发,因为在微观层面的物理学原理与我们熟知的宏观层面的物理学原理在直觉上相反,但却是对的,所以这种“反直觉思维”至关重要。有趣的是,前些日子网上流传的扎克伯格夫妻与新生女儿的一张照片就是他们在为女儿读“婴儿量子物理学”(Quantum Physics for Babies)。
“逆向思维”、“不同思维”、“反直觉思维”,虽然用的是略有不同的词,但是,这些顶级创新者、创业者的思路却是惊人的一致。其实马云也有类似之处:在谈到他办的湖畔大学时,他说:“商学院教的案例都是关于企业如何成功的案例,而我要教如何失败的案例。”这也是“逆向思维”。
蒂尔的哲学头脑使他能够把他的观察升华。在提出“逆向思维”对创新的重要性的基础之上,他又对比了人的特征的分布曲线:通常是正态分布的(Normal Distribution)“钟型”或“倒U型”的,即两个极端的人较少,中间类型的人很多。但是在他定义的“企业创始人”的特征的分布曲线(Founders Distribution)中,正好是反过来的正态曲线,是“U型”的,即中间类型的人较少,而两个极端类型的人较多,也就是可能具有“逆向思维”的人较多。
这是我今天想与在座的创业者分享的第一个感悟,就是创业者和创新者的思维模式,应该与常人不同。
我想与大家分享的第二个感悟源于我对蒂尔书中强调从0到1的重要性的 “逆向思维”。他在书的序言中说:“复制一个模式比创造一个新模式容易得多。做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是把世界从1推向n,只是增加了熟悉的事。但是每一次我们创造新东西的时候,我们是从0到1。”
在哲学层面他是对的。不过在现实层面,他未必全对。什么是0?什么是1?什么是n?是小n,还是大N?N有多大?是技术创新本身?还是创新带来的市场价值、社会价值?这里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有“不同的思维”或“逆向思维”。
先从我们熟知的实例开始:阿里巴巴的淘宝和天猫之前有eBay, Amazon、支付宝之前有PayPal;腾讯的QQ之前有ICQ,微信之前有Kakao Talk,Whatsapp;百度之前有Yahoo, Google;滴滴快的专车之前有Uber。所有这些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从0到1”,但是它们都非常成功,创造的价值甚至超过了它们之前的“从0到1”。为什么?
在我看来有两个基本原因:第一是N的力量;第二是从1到N中的创新,因此他们都是我称做的“有创新的从1到N”。首先,小n和大N是不一样的,尽管在哲学上和在数学上没有区别。在中国,N > 13亿。这里蕴藏了中国的N的力量。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市场和社会效益是与N的平方(N2)成正比,不是与N成正比。N的平方的力量比N的一次方的力量大得多了。谁看到了中国的N的力量,谁就不会轻视从1到N的作用。
的确如此。蒂尔的书的中文版卖了100万册,远远多于英文版。这是我同他说的N的力量的例子,是他自己能亲身感受到的。
第二是从1到N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简单的模仿,一种是学习中创新,并非像我们通常解读的那样,只是简单的模仿。两者的区别是什么?我想起乔布斯引用毕加索的一句话:好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偷窃”(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意思是伟大的艺术家都受到前人的影响,都要“偷窃”前人的思想,但不是简单的抄袭或模仿别人。学习伟大的艺术家的“偷窃”,并把它用到从1到N,这就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学习中的创新。
从1到N的创新既有技术创新,更有结合本土文化的创新。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腾讯微信做大到今天,绝非简单地模仿Kakao Talk,它就有学习中的许多创新。比如2014年春节期间引入的微信红包并形成“发红包”和“抢红包”的游戏就是一个这样的创新。从除夕到初八(2014年1月30日到2月7日)的九天里,据说有800多万人领取4000多万红包,平均每个红包10元,共4亿多元人民币被发送和领取。通过红包使得用户绑定银行卡,发展微信支付,实现几天之内微信支付用户的急剧增长,就是基于创新,一种把中国文化传统、中国人心理,与游戏相结合的创新。
这是我同各位分享的第二个感悟:不要忽视从1到N,不要简单模仿而要在学习中创新。我们的创业者要抓住中国市场的巨大的N,并在1的基础上创新,释放N的力量,这是我们难得的机会。
在我们相聚在这里庆祝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成立一周年的时候,我借《从0到1》这本书的主题,与大家分享了我的两个感悟:逆向思维和从1到N的创新,希望对你们有些启发。我的这两个感悟是可以结合的。如果我们中国的创业者,既有逆向思维,从0到1,又能从1到N,在学习中创新,那么中国的未来就具有无限的想象力。
去年5月,当我第一次见到蒂尔的时候,他在送给我的那本《从0到1》书上的题字正是:“祝愿中国在未来这些年从0到1再到许多遍的13亿。”
最后我要做一个切题的广告。蒂尔已经答应今年3月来清华经管学院讲授一门课程《创建新企业:中美新观察》。几年前他在斯坦福大学开课,《从0到1》就是以那次课程为基础写成的。这是他自那以后的第一次开课,并且是在清华经管学院,欢迎大家来听课。
最后,祝创业者们从0到1,从1到N,从N到?(无穷大)。这是我刚才进门时为今天的活动写的一句祝福的话。当然,要实现它,就需要创业者们具有逆向思维,并在学习中创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