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正文

全球财经: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愈演愈烈 何“药”能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4-27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凤凰财经讯 随着多家上市银行公布2015年的业绩报告,中国银行[-0.30%资金研报]业不良贷款严重的情况愈发引起市场关注与热议。当前

凤凰财经讯 随着多家上市银行公布2015年的业绩报告,中国银行[-0.30% 资金 研报]业不良贷款严重的情况愈发引起市场关注与热议。当前解决银行不良贷款的方法有几种,有的“治标”,有的“治本”,也有当前监管层“研制”的“新药”。

不仅“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还得了“新病”

截至4月26日,16家A股上市银行中的14家年报发布完毕。数据显示,这14家上市银行的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全部双升,且多个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增速在50%以上。农行、招行、平安银行[-0.19% 资金 研报]分列前三位,不良贷款增幅均高于68%。此外,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2744万亿元,较2014年底大增51.2%;不良贷款率1.67%;银行业利润增长趋缓,商业银行净利润15926亿元,同比仅增2.43%。

另据数据,2016年2月末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率已经攀升至1.83%。这相比2015年底的1.67%,又上升了接近20个基点。

为何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愈加严重?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正是中国当前处在经济结构调整期的正常映射。当前中国进行“去产能”、“去库存”,“去产能”时必然有一些僵尸企业被迫退出市场,与银行由信贷业务的,就会产生不良贷款。而当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积压,短时间内很难去掉,造成资金压滞,也增加了这些地区的银行不良贷款。

目前有几种“药方”?

当前银行一方面用包括核销、清收、转让等方式来使不良出表,另外也通过借新还旧、变更贷款主体等方式使不良延后暴露。而除了传统方式之外,包括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监管层酝酿的新处置方式也将在近期迎来实质性推进。

“治本”药:核销、清收

传统上,处理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往往采取核销的方式。对于确定无法收回的信贷资产,商业银行从账面直接予以核销。业内人士认为,通过自己的利润来核销不良资产,是比较有效也是比较干净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由于受到国资委、财政、税收法规等方面的限制,往往难以大规模开展。此外,在银行利润大幅收窄的情况下,银行加大核销不良的难度也在提升。

通过清收途径消化存量不良则耗费时间长,通过法律诉讼清收不良资产少则一年,多则三至五年。

“治标”药:变更授信主体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一些商业银行也通过变更授信主体等手段来暂时化解存量不良,这被视为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风险平移的思路。一股份制银行某地分行负责人表示,比如企业A的贷款为不良,为了不使这笔不良现在就体现在银行的报表中,银行可能会采取如下方式:与企业B签订协议,给予其更多的授信额度,让它来承接企业A的债务,这样操作之后,从表面看,A企业的贷款不再形成不良,而企业B则多了一笔全新的正常的贷款。

业内人士表示,这可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借新还旧”,但是这种形式只能是暂时的掩盖风险或者说向后推移了风险,而且,B企业愿意接受A企业的债务的前提往往是银行承诺其更低的融资成本和更多的授信额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银行还是通过利润来冲抵风险。

“新药”:债转股

这种以“以时间换空间”的思路也体现在政府部门新提出的“债转股”政策。目前已有国有大行在内部加紧酝酿债转股的具体企业名单。4月14日,周小川行长在美国华[0.00%]盛顿出席发布会时表示,债转股有降低过剩产能部门杠杆率的目的。

近日IMF撰文指出:债转股可能让中国问题更加严重。

文章认为,尽管这些技术性方案在应对上述问题中能发挥作用,且也曾在其他国家成功实施,但其本身并非全面的解决方案。文章称,这些技术性方案的设计必须谨慎,而且应是一个全面的总体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事实上会使问题恶化。文章以允许“僵尸”企业继续存续和经营为例,称银行通常不具备经营或企业重组的专业知识,而债转股可能造成利益冲突,即银行可能继续为现在的关联方提供贷款。

“新药”:资产证券化

所谓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将特定不良贷款的组合,以股票或者债券的方式打包向投资人出售。商业银行可以提早收回现金流,改善流动性,同时将不良贷款从表内予以注销,改善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表现。

中国监管层近来对于这一措施持开放态度。今年年初,监管部门确定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六家银行作为首批试点机构,首批试点金额为500亿元。从此“小步伐”的表现来看,监管层对于这一新工具非常谨慎。周小川曾表示,“这种操作是可以的,但不必夸大”,周小川还强调了“风险自担”。

IMF也对此提出了意见,其认为,不良贷款证券化中,不良贷款的池子应多样化,让银行持有部分剩余金融利益,法律和运营框架将允许问题资产的所有人能够迫使公司重组其业务,并从这些资产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价值。

日前,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正式发布,而重启之后的首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只待相关监管部门的最终批准,也有望于近期正式推出。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