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天津 » 正文

全球资讯:天津市民安全感调查报告:安全感“丢”在哪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07
核心提示:夏季临近,警方为了严厉打击街头多发性侵财案件,提高街面巡防警力对辖区治安秩序的驾驭能力,强力挤压违法犯罪空间,创建良好和

我们的安全感“丢”在哪儿?

夏季临近,警方为了严厉打击街头多发性侵财案件,提高街面巡防警力对辖区治安秩序的驾驭能力,强力挤压违法犯罪空间,创建良好和谐的治安环境。

天津网讯  天津日报记者 李宝芳 张立平  前段时间,“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刷爆了整个朋友圈,最后以如家酒店道歉、嫌疑人被抓告一段落。事件的发生不仅令当事人陷入恐慌的深渊,同时也令处于事件之外的普通大众深感不安。在“后和颐”时间,人们对这一事件的思考与讨论仍未结束,有评论人士指出,和颐酒店事件之所以在短时间内登上各大媒体头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击中了公众内心的不安全感。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感位于人类五种基本需求层次塔的底层,当人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就有了安全感的需要,这是实现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

日前,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推出《天津市民安全感调查报告》,探究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的当下,社会生活中部分个体关于婚姻、事业、社会环境等方面安全感的内在感受。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的方式,调查对象包括机关、企事业工作人员,医生、教师、金融、法官、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商业和服务行业人员,从事农业生产相关人员以及无业、失业者,共收集有效数据535份。

[图1] 你觉得天津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

我们的安全感“丢”在哪儿?

[图2] 女性与男性“晚上独自外出是否感到害怕”交互分析 

我们的安全感“丢”在哪儿?

[图3] 看到别人遭遇危险,您是否敢出手相助? 

我们的安全感“丢”在哪儿?

[图4] 外出选择酒店住宿主要的考虑因素 

我们的安全感“丢”在哪儿?

我们的安全感“丢”在哪儿?

人身安全感 六成被访者认可社会治安

“我们来到这世上,不是为了跟歹徒搏斗的,别一出事就传播防狼十八式,这年头,没点功夫还不配出门了?”社会治安事件的发生,令一位网络大V爆出如此金句。

社会转型期是各种矛盾的孕育、突显期,社会治安水平直接影响公众的安全感。近年来,国家统计局每年进行的社会治安指数综合评定显示,天津一直保持全国社会治安最好地区之一。此次公众安全感调查也表明,天津的社会治安状况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六成多被访者持肯定态度(认为非常好的比例为7.87%,比较好的比例为56.55%),对于社区安全感,七成多被访者都表示感到安全(73.22%)。

但是性别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安全感的感受悬殊较大,由于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女性的人身安全感明显低于男性。晚上独自外出感到害怕的女性比例为33.44%,男性这一比例仅为7.39%。对于“独自活动时担心随身携带财物被抢被盗吗”这一问题,近四成女性明确表示担心(39.46%),表示担心的男性则不足两成(19.21%)。

调查同时还问了一个类似“老人摔倒,你会不会扶”的问题——当别人遭遇危险时,你会出手相救吗?超过半数的人表示,不会立刻挺身而出,其中的原因一是怕招惹麻烦,二是缺乏伸手相助的勇气和智慧,明确表示敢“会”的比例仅为23.41%。

在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后,不少市民在外出选择酒店住宿时,更加关注酒店的安全性,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安全”是他们选择的首要因素,其次才是“酒店的整洁舒适度”“酒店是否正规”以及“酒店的价格”。

婚姻安全感 “有无共同语言”成决定因素

女性安全感比男性低5.31个百分点

参与此次调查的市民陈女士向记者坦言,她最大的不安并非来自社会治安这样的大环境,而是来自于每天浸润其中的小家庭。陈女士自言是个“完美主义者”,几年来,在婚姻生活中,她一直忙于向朝夕相处的另一半求证是不是还如婚前那么爱自己。一开始,对方的回答还令陈女士满意,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方感觉厌烦了,干脆拒绝回答这一“幼稚”问题。终于在今年年初,陈女士结束了维持了三年的婚姻,原因是“他让我没有安全感”。

一位对两性关系有着多年研究的心理治疗师告诉记者,随着社会转型,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婚姻家庭发起了挑战,在临床中越来越多的人与陈女士有着同样的焦虑,特别是婚姻中的女性,对于安全感的感受相比于男性更低。此次社科院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该心理治疗师的判断。整体而言,天津百姓婚姻幸福指数较高、安全感较强,但是从“您会担心自己的婚姻出问题吗?”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没有担忧的女性比例为53.31%,没有担忧的男性比例为58.62%,比女性高出5.31个百分点。

不可否认,一直以来,在婚恋市场上,占主导的是男性。婚外恋是家庭的头号杀手,有调查表明,婚外恋的主导者七成是男性。而近年来,离婚率上升、一夜情等行为,极大地动摇了女性对婚姻的信心,所以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女性对婚姻的担忧更多并非偶然。

哪些因素决定着婚姻的安全感呢?“有无共同语言”“与双亲老人的关系”成为选择最多、排在前两位的因素,排在第三位的因素男女之间出现了差异,女性选择了“有无共同目标”,而男性则选择了“自己的收入水平”。由此可见,社会角色的分工在很多人心里根深蒂固,男人养家糊口的观念让很多男性将自己的收入水平作为维系婚姻的重要手段,无疑这也给男性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和焦虑。

[图5] 受教育程度与“担忧自己的婚姻有一天会出问题”交互分析 

教育程度越高越对婚姻不安

调查显示,人们对于婚姻安全感的感受,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六成以上的大专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人群对自己的婚姻没有担忧,而“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群中,“无忧”的比例刚过五成,分别为51.14%和50.33%。

由此可见,高学历人群对婚姻的担忧更多。国内某知名高校研究生毕业的胡小姐今年年初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这个在别人眼里幸福快乐的小女人,却对自己的婚姻充满了不安,对老公的一举一动格外关注,每天与什么人交往,单位里的女同事什么状况,微信里都和别人说了什么,她都一清二楚。“其实我每天这么‘盯’着他,自己也挺累的。”

一位心理学专家分析,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婚姻的期待和要求也更高,对婚姻的担忧自然也更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思想往往更开放,也接触到更多的社会信息。当前社会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和层出不穷的婚姻问题对这些人的影响更大,所以他们对自己的婚姻也往往存在更多的焦虑。

[图6]  你认同“离异女性比离异男性更难再婚”这个看法吗?

我们的安全感“丢”在哪儿?

我们的安全感“丢”在哪儿?

大多数人认同离异女性比离异男性更难再婚

“离异女性比离异男性更难再婚”你认同这个看法吗?在调查中,500余位被调查者中近八成的人对这一看法持肯定态度(非常认同的为22.1%,比较认同的为37.08%,一般认同的占18.91%),其中,女性对这一看法的认同度更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离异女性再婚受生理年龄、生育期、是否带孩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参与问卷填写的市民孙女士对记者说,她今年40岁,前夫41岁,自己再找老公年龄的选择范围是40岁—55岁,而前夫却可以选择25岁—40岁,本来只差1岁的两个人,在各自寻找另一半时却可能相差30岁。管女士深感离异生活的艰难,别人给她介绍了几个不错的,但当对方得知她还带着个儿子后,就连连摇头,也有人不介意带孩子,希望与管女士再生一个,但管女士怕自己的儿子受委屈,坚决拒绝了。离婚5年,她前夫早已再婚,而她仍是单身一人。

据某婚介所负责人介绍,离异男性再婚的成功几率高于女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男女对社会环境暗示的承受能力不同。多数女人,将婚姻当成生活中唯一重大的事情,婚姻失败自然会成为最大的失败,因而受挫感也更为强烈,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从婚姻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另一方面,传统的婚姻配对观念是男高女低、男大女小,因而离异男性的再婚范围相对更广,可以找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女性结婚,也可以找年龄更小的女性结婚,而离异女性的再婚选择范围则相对狭窄。对于那些带着孩子的离异女性,再婚就更加困难。

职场安全感

男性压力大 女性愁晋升

七成男性职场安全感更弱

调查显示,大部分在职被访者都有职场不安全感,但是男性职场不安全感更强烈,占到调查总人数的七成多(72.91%),比女性高出6个百分点,甚至有超过两成的被访男性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仔细分析,影响职场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单位没有发展前景”“行业不景气”“办公室政治”。

长期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仍然存在。受这一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成功男性的定义首先是事业成功、收入不菲,因而男性所背负的“社会期望”较高,导致男性也把此标准进一步内化,自我要求更高,在工作中处于强势,所以男性的职场安全感更弱也就不足为奇。

然而压力大、动力也大。多数男性在表示工作压力山大的同时,对于自己职业的上升空间却持乐观态度。调查中,除了那些“已是领导,无需晋升”的人士之外,认为自己在工作上会有晋升机会的男性比例为51.23%,比女性明显高出5个百分点,比例为46.99%,可见男性对自己工作的晋升更有信心。

半数女性认为

想“同工同酬”得付出更多努力

“我们单位去年新招的大学生,女孩子一水儿名牌大学研究生,而男孩子却都是本科生,有的甚至只有三本。”在某机关单位工作的胡女士认为,女孩子要想取得同样的工作机会,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调查中,大部分被调查者同意胡女士的看法。近年来,一些单位在招人时对女性设置的各种各样入职门槛屡见不鲜。超过半数的女性表示对自己晋升没有信心,她们表示因为社会角色以及生理原因曾经遭遇过或担心过遭遇职场“玻璃天花板”,她们认为在职场竞争中仍然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现象,男性往往拥有更多的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甚至更容易获得更高的薪酬。

调查组点评

提升安全感是系统工程

所谓安全感,就是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或风险的一种预感,是人们内心一种确定的、可控的感觉。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这种生活让我没有安全感”“这个人让我没有安全感”……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它又不是纯粹的心理问题,其背后却有着较为深刻的社会根源。

个体的安全感构成了社会的安全感,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整体反映,当我们采集的样本越多,一些共性的感受越能反映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此次调查的目的,就是透过一个个具象的样本,了解不同年龄层、不同角色身份、不同社会关系对安全感认知,从而触摸到整个社会心态的变化。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人们内心的安全感一方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传统的文化观念对安全感也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基于性别差异的安全感,传统的文化观念影响更为深远。对于同一个问题,生活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两性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

比如,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婚姻安全感更低。一方面,源于传统婚姻观念中男性为主导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今越来越多的不良社会现象使得很多女性对自己的婚姻都产生不确定感。很多人内心存在的职场不安全感则反映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作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与女性相比,男性的职场安全感较弱则是传统文化观念赋予男性养家糊口的压力所致。而女性对自身晋升更没有信心则是职场存在性别歧视的反映,女性在职场晋升方面仍然面临着“玻璃天花板”,困难重重。人身安全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媒体或网络发布的每一起人身安全事件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尤其进入自媒体时代之后,自媒体平台传播信息的放大特性,一种类型的案(事)件被曝光,引起广泛关注后,类似新闻将迅速增多,相关讨论会成倍增加。这次的“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也是如此,通过自媒体的发布,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安全感评价。

民众安全感的提升是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提升民众安全感,除了个人自身的因素外,改善社会环境是重要的手段。就提升婚姻安全感而言,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强化家庭责任感,加强家庭文明建设,提高家庭的稳定性。提升职场安全感,需要切实消除职场中的性别歧视,让女性得到更公平的发展机会,这对男性也有益,有利于其缓解养家压力。提升民众的人身安全感,尤其是女性的人身安全感,需要加大对侵害女性人身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的巡逻机制,最大限度提高见警率;调动社会资源,组织、发动治保会和治安志愿者,对社区重点场所进行安防检查,做实群防群治;利用各种大众媒体手段,广泛宣传,提高民众的守望相助意识和技巧。

我们的安全感“丢”在哪儿? 

我们的安全感“丢”在哪儿?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