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军事 » 军情 » 正文

全球播告:美预测太空大战 中国用激光炮击毁3万公里外卫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08
核心提示:美国《新闻周刊》杂志网站5月4日发表文章称,在美国“新美国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皮特·辛格和“大西洋理事会”未来战争项目主任阿

美国《新闻周刊》杂志网站5月4日发表文章称,在美国“新美国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皮特·辛格和“大西洋理事会”未来战争项目主任阿古斯特·科尔共同创作的科幻小说《幽灵舰队》中,作者描述了一场灾难性的世界大战,战争始于中国在太空中对美国发动偷袭。首先,在中国网络司令部总部,中国的网络战士侵入五角大楼的GPS卫星网络,并夺取了卫星信号控制权。网络袭击在美军中间制造了严重的骚乱,因为被夺取GPS卫星信号控制权后,他们没有了精确导航能力,无法跟踪并利用精确弹药针对目标实施打击。然后,在距地面200英里的空间站,中国宇航员利用激光炮瞄准了三十多颗美国卫星,对于美军几乎所有通信及监测活动而言,这些卫星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国人这样做以后,在这个新世纪的新战场中,美国的技术优势已经彻底退化,与数码时代之前的二战时期相差无几。

文章称,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但发生“太空珍珠港事件”的威胁却真实存在。目前美、中、俄三方太空竞赛已经打响。中国的弹道导弹能够打击美国在距地面约500英里的低地轨道运行的卫星,甚至能够打击其在距地面约22000英里的地球同步轨道运行的卫星。而且,中国和俄罗斯还拥有能够致盲侦察卫星上的照相机或彻底烧毁航天器的陆基激光武器。只需几年时间,为航天器配备激光武器的设想,也将成为现实。据信,莫斯科和北京也在开发能够致残、撞击或摧毁其它卫星的卫星。

“太空珍珠港事件”促使美中俄争夺太空高地

这种场景可能读起来像科幻小说,但被军事专家称之为“太空珍珠港事件”的这种威胁,即在战争正式打响之前,偷袭美国卫星以达到削弱美军的目的,一直是五角大楼规划者们担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今天的战士而言,太空就是绝对的高地,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能够像美军那样,成功的掌控了这些战略高地。但在很大程度上来讲,美国的GPS卫星星座、监视和通信卫星是不高防的,中国和俄罗斯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目前美、中、俄三方太空竞赛已经打响。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的第一轮竞赛,表现为开发可摧毁对方空间资产的武器系统。

美国“新美国基金会”军事战略家员皮特·辛格告诉《新闻周刊》称,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不仅致力于利用太空,还致力于阻止其他国家利用太空。许多中国军事分析人士认为,中美两国必然会在太空发生战争。与美国和俄罗斯一样,中国也已将宇航员送入了太空,并把太空船送上了月球,正在开发自己的空间站。五角大楼还指出,北京方面继续加强其在太空的军事能力,发射了142颗卫星,提供情报、导航、通信及天气预报能力,以“在危机或冲突发生时限制或阻止敌方使用天基武器。”

太空战争会有惊人的影响。如果中国南海领土主张或俄罗斯入侵东欧导致冲突爆发,美国的军事卫星并不会是唯一受到威胁的太空资产。战争有可能会使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用卫星遭到破坏,从手机网络到自动取款机都会受到破坏性影响。尽管这种冲突可能起于太空,但专家指出,它能容易就会在地球上引爆全面战争。

2016年,五角大楼将会斥资20亿美元,寻找措施,应对国家安全卫星面临的威胁。预计这个数字将会进一步增加,因为2017年美国划拨了高达220亿美元资金,以维持美国太空优势。美国高级官员解释称,这种大规模投入,反映了五角大楼承认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的实力出现了重大变化。他们指出,在冷战结束后的前二十五年,美国的常规军事力量是无可匹敌的,而这主要归功于卫星给美军带来的战场优势。

在1991年波斯湾战争中,卫星的重要性首次得到了证实,它们使美国弹药实现了精确制导,并为美军指挥官提供了全球通信,从那时到现在,卫星一直在全球范围内为美军提供精确制导。

不过,正如美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所言,在过去十五年里,美国国防开支大部分被投入中东战场,中国和俄罗斯则研制出了“能够挑战我方优势,特别是在网络、电子战及空间战领域优势”的先进武器。因此,“我们的技术优势正在慢慢遭到侵蚀”。美国空军第14航空军大卫?巴克中将警告称,如今再也不能忽视北京和莫斯科。它们阻止、破坏及降级美国很难予以保护的卫星系统,“使我们整个空间架构都处于危险之中。”


中俄研制反卫星武器美太空优势遭严重威胁

2015年12月,驻科罗拉多州彼得森空军基地的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举行了一次以2025年外太空战争为演习预案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大约有200美军、民专家,以及来自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代表参与了此次演习。目前演习细节及美军的空间武器系统仍属高度机密信息。不过,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指出,演习包括不同作战环境下的全方位威胁。

已知的威胁包括能够打击美国在距地面约500英里的低地轨道运行的卫星,乃至在距地面约22000英里的地球同步轨道运行的卫星的中国弹道导弹。中国和俄罗斯还拥有能够致盲侦察卫星上的照相机或彻底烧毁航天器的陆基激光武器。据专家称,只需几年时间,为航天器配备激光武器的设想,就能够成为现实了。据信,莫斯科和北京也在开发能够致残、撞击或摧毁其它卫星的卫星。

在太空中发生的任何战斗,都不可避免的会伴随着类似2011年时的网络攻击——当时,一名罗马尼亚黑客窃取了美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机密卫星数据。三年后,美国官员称,中国黑客攻击了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卫星网络,迫使卫星网络被关闭了两天。这种入侵暴露出了一个危险的漏洞:与《幽灵舰队》中的桥段类似,黑客能够重新编写美国卫星的代码,使之向美国及其盟国军队发送错误的天气预报、坐标以及其他虚假信息,瓦解卫星的导航及定位能力。身为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及美国情报机构顾问的辛格指出,卫星黑客甚至能够使一枚美国导弹重新定向,攻击自己的部队,或改变卫星的运行路线。

这并非军事规划者第一次对太空战争威胁表示担心。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时候,美国就曾担心前苏联从太空向美国发动核打击,于是就开始探索反卫星的途径。美国军方还在太空中进行了一系列核试验。1962年,在南太平洋上空250英里处进行的一次核试验,产生了强大的电磁脉冲,烧坏了五颗美国卫星的电子元器件,并导致数千英里外发生了停电和电话及无线电中断的情况。按照联合国《外层空间条约》的规定——该条约禁止在太空中部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试验于1967年结束。

在冷战期间接下来的时间里,强大的监视卫星成为了美国和苏联早期预警系统的关键组件,主要用于探测核试验或导弹发射的准备工作。但这并不能阻止两个互为对手的超级大国探索太空优势的途径。苏联开发出了一种相当于自杀式汽车炸弹的东西,即一种能够靠近在轨美国卫星附近并在其旁边爆炸的无人航空载具。上世纪八十年代,里根总统启动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战略防御倡议”,也就是“星球大战”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由陆基拦截导弹和天基激光武器组成的多层战略防御系统,来保护美国免受苏联核弹道导弹攻击。1985年,一架美国空军F=15战斗机在38000英尺高空发射导弹摧毁了一颗即将报废的美国卫星,证实了美国的反卫星能力。

然而,美联两国始终都没有在太空开战。美国官员称,这是因为双方都知道对方将早期预警卫星视为其核武库的关键组成部分。针对对方卫星发动打击,会被视为是第一轮核打击行动,并立即引发核报复。“我们和苏联都知道攻击卫星是不可跨越的一道红线。”

但在冷战结束后,在1991年,太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除美、俄之外,还有约60个国家拥有在轨卫星。据估计,有1100颗卫星在围绕地球运动。与此同时,美国军队对人造卫星的依赖程度空间提高——不仅用于核预警,还用于满足常规军事需求,例如通信、天气预报和导航。然而,在如何保护卫星资产的问题上,五角大楼却并没有花多少时间思考。美国军事领导人开始把太空视为是美国的“圣殿”,人力及财力资源都被转移到其他优先事项上。“新美国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皮特·辛格指出:“我们的对手注意到了这一切。”

美积极采取太空资产保护措施

2007年1月,中国利用一枚导弹击落了一颗老化的在轨气象卫星,有关中国正在研发反卫星武器的猜测之声愈来愈高。然后,在2013年,中国试射的一枚导弹达到了18000英里高空,足够击落美国GPS卫星,几乎要触及在距地面22000英尺上空的地球同步轨道运行的预警卫星。据信,中国在2010年,2014年和2015年都进行了类似的试验,因此五角大楼的规划者认为中国将部署这些导弹,例美国的太空资产受到不断的威胁。2015年,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司令威廉姆?希尔顿指出,“如果你不准备部署它,就不会制定一个七年发展计划。”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举动也令人怀疑。2013年至2014年间,俄罗斯发射了四颗军用卫星。据太空监视专家、前美国空军上尉布赖恩·威登称,其中三个卫星已经多次变轨。它们靠近俄罗斯的一个航天器,甚至与它相撞。第四颗卫星不断机动,靠近几颗新发射的俄罗斯卫星,距离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两颗通信卫星极近。威登称称,这种技术可以被用于制造反卫星武器。但他补充称,并不清楚俄罗斯是否是在进行反卫星武器试验。

目前,美国军事规划者更有在讨论如何保护军用卫星资产,如何在一些军用卫星在冲突中被淘汰出局的情况下保持维持信息流的问题。五角大楼强调弹性概念,并进一步普及部分最新型军用卫星使用的防御办法,包括跳频,使卫星在受到干扰时,通过其他替代频率传输数据。美军还在通过从中立国和商业卫星购买数据,还多样化其情报源。目前,美军官员正在寻找GPS导航的替代方案。他们还在严格审查两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卫星项目——无论是对美国的战略核防御而言,还是对常规通信及监视能力而言,这两个项目都是至关重要的。(知远北风)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