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网络 » 正文

前期刺激:李从国中国经济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28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宏观调控失灵的背后是内在矛盾加剧 打开百度搜索“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最关键的一年”、“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一年”等提法可

宏观调控失灵的背后是内在矛盾加剧

   打开百度搜索“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最关键的一年”、“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一年”等提法可能自90年代中期以来,年年都会在领导国企改革的相关部门出现。可以说年年都是“关键的一年”、“攻坚的一年”,“关键”、“攻坚”等豪言壮语已经把人们的耳朵磨出了老茧,然而“关键”、“攻坚”的结果呢,边喊口号的人也不好意思直面。国企改革太不听话了。改了几十年,“攻坚”了几十年,今天看来根本就没有任何明显的改变,国企改革仍然是体现权力利益刚性的工具,根本没有现代企业的属性——市场微观主体角色+优胜劣汰生存。中国的国企改革,从来是不听话的。

   近年一连串经济现象在说明一个事实,中国经济越来越不听话了。

股市发疯发狂,什么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可就是恢复不了平静,无论如何使劲至今仍然抽搐不已,通体发臭。有人认为是派的救火队出了内鬼,非也,出内鬼影响了调控不假,但只是皮毛。

   楼市高价高库存固若金汤,傲然于价格机制之外,蔑视一切。几年前住房商品空置就达到了接近两位数(亿平方米)的天文数字,鬼城林立,按理房价应该断崖下跌了,很多无房者期待不已。然而供严重大于求、高空置、高价格这种与商品价格机构格格不入的现象,竟然没有改变,这种严重背离市场经济的现象仅然彻底反了市场之常态,固若金汤昂首挺立。

   为了转移国内过剩产能,我们采取了走出去战略。合同签了不少,然而毁约潮随之跟进,不少铁路、公路、电建项目毁约,整个走出去战略很难为情。

   旧的消耗型经济已经撑不起了,动员搞新常态经济。然而整个经济体系对消耗型模式的依赖已经深入骨髓,对新的模式要求没有多少有效的反应。旧模式刹车刹紧了,增长就窒息。一放松,泡沫又卷土重来。

   为了启动市场引擎,政府下了大力气,削减行政审批大批商事改革,倡导“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还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有的地方甚至做到了无微不至。然而效果平平。

   中国经济怎么了?为什么如此越来越不听话了?

   面对中国经济越来越不听话的实际,仔细思考,不难发现为什么“不听话”的原因:

   一是用计划经济的思维不可能达到市场经济的效果。我们今天的经济生活,仍然是由大计划推动的。每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年初的两会是给经济生活定调,随后是层层贯彻推动。然而约束经济循环的规律是市场经济的,这个规律从商品市场开放的第一天就已经深入中国经济的骨髓。这样一来,我们的经济生活出现了矛盾——计划经济的体制+市场经济的约束,两者格格不入。

   二是用土豪经济的作派对解决经济纠纷。土地财政的“强拆”,是一种超市场的强制。很多情况下“强拆”似乎已经衍化为“夺取”。如果说土地财政是不得已的,那么利润率低一些也不至于制造那么多的拆迁纠纷,不就是多给点儿吗?为什么干什么都要“打干吃净”呢?

   三是用关系社会的手法去推动市场运转。在目下的现实中,关系是经济生活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上下左右、东南西北都如此。而关系推动的经济一定是总体上提高成本降低质量从而使投资质量效益大打折扣的。

   四是一厢情愿的猴子捞月,空想幻想推改革。国企改革就是最明显扼要的例子了。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公营部门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而非社会效益)”。然而我们总在力图把国有企业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可能吗?不可能。既然不可能,就按照不可能的思路来继续调整方向吧。如果说国有企业是必须的,就干干脆脆变成“国营企业”算了,这也与我们实际上正在搞的“有市场的权力经济”不违背,为什么非得要给经济冠以“市场经济”之名呢?对一个国家而言,公营企业是必须的,这一点不会因为其“低效率”的本性为转移,因为公营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必要的社会效益、社会责任、关乎国计民生的必要垄断等方面是需要的。但是如果要把今天的国有企业改造成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微观主体的话,前几十年的改革事实充分说明只是幻想,因为逻辑上行不通。可是我们长期在做一些逻辑上行不通的、不可能的事。

   五是权威价值与普世价值的矛盾。今天读了著名学者王冲先生的一篇文章“王健林咋就搞不定马德里市政府”,说的是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用在本土的思行模式在国外搞开发,处处碰壁是见怪不怪的。近日欧盟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议案,说到底就是权威价值与普世价值的矛盾。权威价值认为中国已经是市场经济了,然而普世价值认为你搞的就不是市场经济。价值观不一样,就没有和解了。而我们到底在搞什么经济,谁都心知肚明。

   六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中国政府机构内部的利益分配明显带有“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明显倾向。最明显的表现是地方财政占比偏低而事务在日益扩大、真在干事的公务员薪酬不适宜、很多明显需要举办的公益事业经费严重不足等等。权力泛滥,找事、摊事、不该的事要事,而该干的事成不了事,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与此相应的是经费严重不足。行政执法司法办案经费不足已经成为普遍。公共机构宠大,公共开支不足,客观上造成了“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局面。不少落后地区甚至连工资都发不起了,很多必须的改革成本找不到出处。

   最后是看不见的手变成了看得见的手暗箱操作。现代经济生活的调控都有两只手,一只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另一只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约束。而现在的中国实际运行中,“看不见的手”因市场起不了作用而缺位。更让人们不欢迎的,是由于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很多“看得见的手”的实际功能异化为潜规则的“暗箱操作”,无处不在的“暗箱操作”直接制造、加深了经济“不听话”。

   房市不听话,股市不听话,国企改革不听话,市场引擎不听话,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失灵似乎成了真正的不折不扣的新常态了。

   话说回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多,包袱重,而且过去岁月积累的困难和问题太多太难纠缠,很多问题已经变成非常棘手的“两难”问题。这些都经济越来越不听话的助音。然而在民族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国家经济的大方向、大走向、大趋势不可轻视。如果宏观经济“不听话”的情况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明显解决,有可能会出现最终刹不住车的倾覆。

   中国经济是政府主导型经济,经济不听话,是天大的事。

   中国经济再不能一厢情愿地应付了,紧密结合民生,提高决策质量,提升决策人性化温度,充分启动市场,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