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军事 » 正文

全球资讯:中国售孟加拉明级潜艇或年底服役 印度备感紧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29  来源:参考消息网
核心提示:中国售孟加拉明级潜艇或年底服役 印度备感紧张核心提示:报道称,印度对孟加拉国参与“一带一路”的热情感到担忧,也关注孟中双方

中国售孟加拉明级潜艇或年底服役 印度备感紧张

核心提示:报道称,印度对孟加拉国参与“一带一路”的热情感到担忧,也关注孟中双方越来越密切的军事关系。

参考消息网5月29日报道 台媒称,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5月底将访问孟加拉国,引起印孟双方高度关注。孟加拉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网站“bdnews24”发表以《印度紧盯中国防长达卡之行》为题的报道说,印度外交部一名不愿透露身份的官员表示,印度在努力弄清楚达卡与北京想要发展多深的关系。

据台湾东森ETtoday新闻云网站5月27日报道,孟中双方近年关系稳定。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北京6年内已经提供5艘海上巡逻舰、2艘轻型巡洋舰、44辆坦克、16架战斗机、地对空导弹和反舰导弹。

报道称,孟加拉国在2013年向中国订购一艘明级潜艇,预计在今年底开始服役。除了购买军备之外,两国也发展军事培训和交流计划,解放军每年派往孟加拉国的代表团几乎与印度的代表团一样多。

报道称,印度对孟加拉国参与“一带一路”的热情感到担忧,也关注孟中双方越来越密切的军事关系,特别是中国可能出售柴电潜艇,换取在孟加拉国停驻潜艇的权利。

据了解,印度近两年解决与孟加拉国的边界纷争时都让利,借此拉拢邻国,让孟加拉国在这种三角关系中获得许多好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中国海军明级柴电潜艇。

参考消息网4月23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在2016年马来西亚亚洲防务展上展示了一款新式潜射型反舰巡航导弹,还提供了一款较老式通用登陆艇的具体性能。中国当前在通过宣传推动该通用登陆艇对外出口。

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4月21日报道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生产的由新式涡轮喷气发动机提供动力、射程290公里的CM-708UNB潜射型反舰巡航导弹,是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展示过的射程128公里的CM-708UNA的增强型。

报道称,CM-708UNA很可能源于“鹰击”-82反舰巡航导弹,CM-708UNB很可能源于增程版的鹰击-82或鹰击-83反舰巡航导弹。

CM-708UNB长5.05米,重700公斤。导弹使用集成式惯性导航系统/卫星以及毫米波雷达导航。导弹弹头重155公斤,飞行末段的飞行高度为海平面以上5至7米。

首次公布详细情况的还有排水量693吨、长63米的63型登陆舰。据一些中国消息人士表示,该登陆舰可能早在1995年就已服役。

报道称,参加2016年亚洲防务展的一名中国官员对记者说,中国已向亚洲以外的一个“友邦”出售了63型登陆舰。

该登陆舰可在高达5级的海面状况下开展行动,航程为500海里,航速为14节,续航时间为5天。该登陆舰使用侧排系统,这有助于隐藏红外信号。该登陆舰还配有两门14.5毫米口径机枪。

63型登陆舰的最大载货量为250吨,可容纳3辆96式主战坦克、6辆63式两栖坦克或多达25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CM-708UNB的射程为290公里。这款潜射反舰巡航导弹大大增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及该国出口型潜艇的打击范围,还可与俄罗斯诺瓦托尔设计局生产的“俱乐部”远程潜射型反舰巡航导弹家族媲美。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CM-708UNA反舰巡航导弹。

参考消息网2月29日报道 美媒称,美国海军要履行在全球的承诺,就需要更多攻击型潜艇。而放眼全球,美国海军目前为五角大楼的地区作战指挥官提供的潜艇数量不足所需数量的三分之二。

据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2月26日报道,负责实力与资源整合的海军作战部副部长约瑟夫·马洛伊25日对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海上力量和兵力投送小组委员会说:“海面下的威胁持续增长。”

报道称,美国海军——目前拥有约52艘攻击型潜艇——2029年拥有的攻击型潜艇数量将下降到41艘。

马洛伊说,中国则将拥有“至少70艘潜艇,而且他们还在建造新的潜艇”。

负责研发与采购的助理海军部长肖恩·斯塔克利对海上力量和兵力投送小组委员会说:“我们急需更多攻击型潜艇。到本世纪30年代,我们的潜艇数量会降至低谷,只有41艘。而从本世纪20年代末,我们的潜艇数量就会开始低于所需要的水平。”

报道称,美国海军已启动旨在恢复潜艇实力的漫长行动,不过这需要几十年时间。

斯塔克利表示,这一计划与其说是与战略有关,不如说是受制于财务上的现实。

报道称,“俄亥俄”级的替换潜艇造价极其高昂,每艘潜艇预计花费高达80亿美元。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正在船坞内维护的美军核潜艇。

跟跑 齐步 大超越

记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科研创新团队

1月8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领衔的科研创新团队,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

科技日报记者走近这个团队发现,年轻,是他们的活力,平均年龄35岁;创新,是他们的特色,始终坚守在世界电气工程领域的最前沿,一次次创造着“中国奇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052D型“中华神盾”驱逐舰

30年的跨越:从跟跑到领跑

走进海军工程大学电力电子研究所一楼,仿若进入了舰艇电机的展览大厅。创新团队成员刘德志教授介绍,目前我国海军舰艇的发供电系统,全部由团队自主研制,其水平已经达到世界一流。

“做科研就要静心二三十年,做出世界领先的成果!”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在团队奠基人张盖凡教授的带领下,由马伟明、刘德志5人课题组,在一间由洗脸间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开始电机领域攻关。1800多个日夜的拆装调试、观察测量、记录分析,在对数十万组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的世界难题,荣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研制多相电机的同时,他们发现新一代潜艇急需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效率高的交直流电源,马伟明打破思维定势,提出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直流两种电的设想。经过10年艰苦攻关,终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交直流发电机系统,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2010年,再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接力攻关,步步跨越。他们马不停蹄,集中力量,向第三代集成化发电系统发起全面冲击。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0年过去了,这个团队成功实现了从集成创新到自主原始创新的重大跨越,从“跟跑者”一跃成为“领跑者”。

要做强国强军的大梦

马伟明科研创新团队“疯”“癫”“痴”的工作状态和执着态度,从骨子里透出的是清一色的血性担当。

据团队成员鲁军勇回忆,有一次,马伟明在从试验现场急切赶回办公室的路上遭遇车祸,造成颈椎受伤。医生给他打上钢筋塑料颈套,反复强调要好好休息,否则就可能留下终生残疾。谁料第二天,马伟明戴着钢筋塑料颈套,让团队成员推着参加一个重要的现场会议。

团队成员汪光森由于长期劳累,出现股骨头炎症,因为没时间及时治疗,发展到股骨头部分坏死、关节腔体严重化脓。当时某项目正处在重大试验的紧要关头,他高烧39℃多,依然拄着双拐坚持在一线,直到马院士强行派人把他送进医院。

外人不解其中滋味,但在他们每个人看来都非常值得,因为他们在为国家为军队干事圆梦。他们觉得,只有将个人和集体追求的价值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梦想,才能最大程度汇聚军内外最优资源,组成“国家队”集智攻关,影响和带动更多科研生产力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中国海军“元”级潜艇

创新沃土成就“小马当家”

马伟明领衔的创新团队近90%干部拥有博士学位,平均年龄仅35岁,形成人才梯次配备、接力创新的强大阵势。

2002年,团队承担新型高速异步电机研制任务,只有24岁的研究生王东被委以重任,执掌主设计师的帅旗。经过10年奋斗,这项重大研究取得圆满成功。如今王东已成为研究所集成化发电方向的首席专家,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还被遴选为全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电力系统方向学术带头人付立军,加入团队之前已经是武汉大学副教授、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他感到在这里能为国防做大事业、成就大梦想,毅然携笔从戎。主攻某项目的汪光森,入伍前是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1993年就开始享受10万年薪,但他舍弃优厚待遇和安逸生活,强烈要求加入这个团队……

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产生“共生效应”,不断传播着“勇于担当、敢于超越”的团队文化精神。经过30多年的传承和光大,这种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已经融入每一个成员的血脉,成为每一个重大成果的基因分子。

要做强国强军的大梦

马伟明科研创新团队“疯”“癫”“痴”的工作状态和执着态度,从骨子里透出的是清一色的血性担当。

据团队成员鲁军勇回忆,有一次,马伟明在从试验现场急切赶回办公室的路上遭遇车祸,造成颈椎受伤。医生给他打上钢筋塑料颈套,反复强调要好好休息,否则就可能留下终生残疾。谁料第二天,马伟明戴着钢筋塑料颈套,让团队成员推着参加一个重要的现场会议。

团队成员汪光森由于长期劳累,出现股骨头炎症,因为没时间及时治疗,发展到股骨头部分坏死、关节腔体严重化脓。当时某项目正处在重大试验的紧要关头,他高烧39℃多,依然拄着双拐坚持在一线,直到马院士强行派人把他送进医院。

外人不解其中滋味,但在他们每个人看来都非常值得,因为他们在为国家为军队干事圆梦。他们觉得,只有将个人和集体追求的价值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梦想,才能最大程度汇聚军内外最优资源,组成“国家队”集智攻关,影响和带动更多科研生产力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中国海军“元”级潜艇

创新沃土成就“小马当家”

马伟明领衔的创新团队近90%干部拥有博士学位,平均年龄仅35岁,形成人才梯次配备、接力创新的强大阵势。

2002年,团队承担新型高速异步电机研制任务,只有24岁的研究生王东被委以重任,执掌主设计师的帅旗。经过10年奋斗,这项重大研究取得圆满成功。如今王东已成为研究所集成化发电方向的首席专家,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还被遴选为全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电力系统方向学术带头人付立军,加入团队之前已经是武汉大学副教授、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他感到在这里能为国防做大事业、成就大梦想,毅然携笔从戎。主攻某项目的汪光森,入伍前是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1993年就开始享受10万年薪,但他舍弃优厚待遇和安逸生活,强烈要求加入这个团队……

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产生“共生效应”,不断传播着“勇于担当、敢于超越”的团队文化精神。经过30多年的传承和光大,这种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已经融入每一个成员的血脉,成为每一个重大成果的基因分子。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