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杂志5/6月一期刊登卡内基莫斯科中心主任德米特里·特列宁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俄罗斯军队重振雄风》,编译如下: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军队实力减弱。从1988年到1994年,莫斯科的武装部队从500万减至100万,这是世界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和平时期裁军行动之一。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资料,克里姆林宫的军费开支从1988年的2460亿美元左右猛降到1994年的140亿美元,俄罗斯政府从阿富汗、德国、蒙古和东欧撤回了近70万军人。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军事人员的待遇和声望突然大跌,以至于当“库尔斯克”号核潜艇2000年在巴伦支海沉没时,艇长每月的薪水才相当于200美元。
从1991年到2008年,即在叶利钦总统任内和普京的首个任期期间,俄罗斯在前苏联的疆域内利用缩减了的军队遏制、结束或冻结发生在那里的冲突。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军队干预了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的民族冲突以及塔吉克斯坦的内战——全部都是小规模交战。即便是在1994年叶利钦派俄军试图镇压分离主义叛乱的车臣行动中,俄罗斯总参谋部也只能从理论上拥有100万人的武装力量中调集到6.5万人的部队。
在前苏联疆界以外,俄罗斯卑躬屈膝。它寻求与美国结成合作伙伴关系,有时与北约合作,加入了1996年北约主导的波黑维和行动。毫无疑问,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意识到成为北约成员无望后,莫斯科多次发出抗议,反对北约东扩,反对北约1999年空袭南斯拉夫和美国2003年入侵伊拉克。但俄罗斯实在是太弱了,不能阻止这些行动。克里姆林宫军事发展的重中之重仍是其核威慑,它认为后者才是自身安全和主权的终极保证。
俄罗斯衰败和逆来顺受的日子现在一去不复返了。2008年初,普京开始了军事改革,大规模增加军费开支,努力振兴摇摇欲坠的俄罗斯军队。多亏这一改革计划,俄罗斯最近表现出一种新的为达目的使用武力的意愿。首先,2014年2月,莫斯科派遣身穿无标志军服的武装人员从乌克兰手中夺取克里米亚的控制权,并含蓄地用更广泛的侵略威胁乌克兰政府。接着,它向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亲俄分离主义分子提供武器、情报和指挥控制支持,阻碍基辅打败他们的努力。再后来,在2015年秋天,俄罗斯命令空军和海军轰炸在叙利亚与巴沙尔总统作战的武装分子,历史上首次直接干预中东地区。
这些最近的干预行动与苏联时期经常采取的大规模行动虽有天壤之别,但客观事实是,俄罗斯再次能够阻止任何其他大国,必要时自我防卫,并可在周边地区乃至更远的地方有效投射兵力。在经历了25年军力孱弱不堪之后,俄军重新成为欧亚大陆一支不容小觑的军事力量。
格鲁吉亚战争
俄罗斯军事现代化的故事始于2008年的格鲁吉亚战争。那一年的8月份,俄军大败忠于亲西方的格鲁吉亚总统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的部队,促成了阿布哈兹共和国和南奥塞梯共和国分离出来并成为俄罗斯的附庸国。5天的战役是个明显的胜利:莫斯科阻止了北约扩张吸纳一个想加入北约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巩固了它在南部和西部邻近地区的战略优势地位,明显暴露了西方军事介入该地区的局限性。通过增加其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的军事“足印”,俄罗斯还加强了它对外高加索2个重要战略地区的控制——首先是确保索契,这是俄罗斯总统南方官邸的所在地,也是俄罗斯非正式的第3个首都;二是将俄罗斯军队部署在能够打击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范围内。
不过,俄罗斯当年打格鲁吉亚时出动的是未经改革、臃肿的苏军残余部队。俄罗斯士兵不得不使用过时的武器,而负责监督这支备战不足的部队的俄罗斯军官甚至在他们的军用无线电设备失灵时不得不使用民用手机下达命令。到战争结束时,俄罗斯损失了5架军机,包括1架战略轰炸机。莫斯科虽然打赢了这场针对弱小得多的敌人的战争,但俄军本身暴露的弱点也太明显了,实在不容忽视。
欧洲走向双极
俄罗斯军队出色地实施了克里米亚行动,以最小的伤亡快速夺取了克里米亚半岛。夺取克里米亚的计划一定经过了多年的策划,至少是自2008年乌克兰表露出想加入北约之后。不过,这次俄罗斯动用的是经过改革的部队,加上俄罗斯各兵种和机构之间的配合相当协调,所以大获成功。
克里米亚行动并不是一场热战,但几周后在顿巴斯发生了实战。普京政府没有下令大规模越境入侵乌克兰东部地区——之前莫斯科已含蓄威胁要这么做,而基辅也有这种担心——却采用了一种西方所谓的“混合战”的战术:向顿巴斯亲俄分离主义分子提供后勤保障和情报支持,同时在靠近乌克兰边境的地方举行军事演习,对乌克兰进行牵制。莫斯科确实派了现役俄罗斯军官到乌克兰东部地区,其中一些人表面上是出境度假。不过,在乌克兰,俄罗斯提供的大量人手很多是志愿者,俄罗斯正轨部队只是间歇性地出现在那里。
与此同时,俄罗斯警告北约注意:不要插手这场冲突,否则有可能惹火上身。2007年已恢复冷战时期全球巡航的俄罗斯战机,多次沿着英国、美国以及几个斯堪的那维亚国家边境飞行,并在波罗的海和黑海上空抵近西方的战机。普京后来在俄罗斯电视上承认,他甚至考虑过让俄罗斯核部队保持高度戒备,以捍卫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利益。
普京打破模式
俄罗斯去年打破了其只在前苏联疆域内投射兵力的这种趋势,投身叙利亚内战。它派出数十架飞机进入叙利亚,打击自称为“伊斯兰国”的极端组织和其他反巴沙尔的武装组织,在叙利亚国内布设了先进防空系统,从俄罗斯中部基地多架次出动战略轰炸机到叙利亚实施空袭,下令驻扎在里海和地中海的俄罗斯海军向叙利亚目标发射导弹。这样一来,俄罗斯破坏了自苏联垮台后美国独自拥有全球使用武力的地位。
莫斯科在叙利亚的直接军事目的,是为了防止巴沙尔军队失败和“伊斯兰国”占领大马士革。这是俄罗斯寻求主要通过叙利亚政府军及其真主党和伊朗盟友的力量来实现的一个目标。与此同时,俄罗斯的政治目的一直是设计安排一个可以保护俄罗斯在叙利亚乃至更广大的中东地区的利益的和平解决方案。因此,首先就要确保叙利亚战后、巴沙尔下台后叙利亚有一个仍对俄罗斯友好的政府;确保莫斯科能够继续保留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以及确保俄罗斯与伊朗、伊拉克和库尔德部队的战时合作会带来持久的政治和经济联系。
更重要的是,普京寻求巩固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的重要地位,作为一个旨在结束这场战争的外交进程的主要倡议者以及作为随后的政治解决的保证人,一定程度地与美国进行合作。普京的历史使命(如他所认为的)是要捍卫俄罗斯领土完整,并恢复其在世界强国中应有的地位。俄罗斯对叙利亚的干预证明了军事实力在实现这个目标方面的重要性。虽然资源有限,但通过大胆行动,俄罗斯已帮助改变了叙利亚国内局势的战略平衡,并壮观地上演了一场好戏:重返中东——25年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中东就无关紧要了。
重点关注后院
俄军下一步将走向何处?莫斯科的目光开始盯上了北极地区。北极海冰正快速消退,丰富的能源资源正显现出来,使得商业通航更加可行。北冰洋沿岸国家(除了俄罗斯以外,都是北约成员国)都在争相获取那里的资源。俄罗斯也希望扩大其在北冰洋的专属经济区,以便它能够对宝贵的矿藏提出主权要求,并保护北海航线——一条沿着西伯利亚海岸蜿蜒向前连接欧洲和亚洲的海上航道。为了支持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地位,俄罗斯重启了那里的一些苏联解体后放弃的军事基地。它还在该地区新建了6处军事设施。目前北极地区的气氛还不算太紧张,但如果北约和俄罗斯在别处发生重大对峙,或者如果芬兰和瑞典(2个历史上中立的北极地区国家)申请加入北约,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
更可能的是,俄罗斯将在其南部边境附近地区采取军事行动,特别是当“伊斯兰国”组织(其已在阿富汗建立了立足点)设法渗入中亚国家(这些国家都比较脆弱)时。该地区最大经济体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随着其年逾古稀的总统下台或去世,将很快面临领导层更换。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俄罗斯在这两国保持少量陆军和空军部队)长期来看,将证明不会很稳定。与土库曼斯坦一样,它们都存在高失业率、官员腐败、民族关系紧张和宗教极端主义——这些与触发“阿拉伯之春”的问题种类相同。
对克里姆林宫来说,苏联陷于阿富汗泥潭的教训仍记忆犹新,所以经深思熟虑后不再入侵阿富汗打击那里的“伊斯兰国”;相反,它将继续支持阿富汗政府和塔利班打击该极端组织的努力。但在中亚地区的情况就不是这样了。俄罗斯认为中亚地区是其一个至关重要的缓冲区。如果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或塔吉克斯坦的政府面临一个来自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的重大挑战,俄罗斯将可能从政治上和军事上进行干涉,也许会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所有4国都是该联盟的成员)的授权下。
未来几年,俄罗斯军队将继续把目光主要放在更广大的欧亚地区的周边,莫斯科认为在这些地区使用武力可以构成战略防御。如果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冒险未能实现莫斯科在那里的政治目的,或如果俄罗斯的经济严重恶化,在国家近邻以外地区干涉的情形可能证明是个例外。如若不然,那俄罗斯可能学会有效利用其全球军事力量,支持其要成为一个与中国和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强国的诉求。(编译/宋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