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6月8日讯(山东商报记者 玄晓霞)“2011年至2015年期间,产值年均增长13.5%,利润年均增长19.4%,5年翻了一番。”日照港全资子公司——山东港湾建设集团总经理匡立平底气十足地汇报着公司的“战绩”,他坦言,在经济持续下行、市场行情持续低迷、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山东港湾之所以能实现逆势上扬,与公司对创新创效的重视支持不无关系。
劳模“专利王”组队,带出一群“工匠”
“80后”王琨在单位被冠以“专利王”的名号。2008年5月8日,刚毕业参加工作3天的他,就被派往威海项目部。决心在工作上创新创效,始于一次日常的技术交底。“以前技术交底,就是将设计图直接甩给班组长,省事、方便,但图上比较繁琐,有用的信息需要一遍遍找。”看着施工人员在工地上边施工,边看图纸,王琨决定心一改以往一张交底图打天下的方式。
“每次新的分项工程开工之前,我都会提前加班,把图纸上不属于各班组的内容删除,只留下有用的分别交给各班组长。”为了让施工人员更好地理解工程的现状及进度,王琨试着把图纸制作成三维实体图来指导施工。
渐渐地,创新成了“王琨”的习惯。在威海船厂5号码头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研发"倒丁字杆快速安摘钩技术",在炎炎烈日下连续蹲守30多天组织计算、制作、反复试验、典型施工,经常每天休息不足3小时。 2012年5月,他牵头发起山东港湾首个以“王琨”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大批青年员工加入到科技创新的队伍中。“章雪涛阳光创新工作室”“惟峰创新工作室”“石琼创新工作室”“杨锦创新工作室”等10个创新工作室陆续创建。同时,以“王琨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龙头,几个工作室共同发起成立山东港湾“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论坛”。
自研全国首个多列超低台车,每出运一沉箱省6万
“多列超低台车”,是“王琨劳模创新工作室”引以为傲的一项发明。沉箱是重力式码头建设的主要构件,从预制、养护、出运、拖带、存放等每一道工序都讲究精心、精益、精细。在沉箱养护和出运现场,一座2000多吨的沉箱正在进行养护。一股股水流缓缓地沿着圆柱形的箱壁,自上而下地流动。“过去养护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水资源,为了省水、省人,工作室沉箱预制专业小组认真推敲。现在首创了沉箱喷淋养护设备,沉箱养护节水又干净。”
最考验团队创新能力的,要数沉箱出运。过去的沉箱出运采用传统气囊方式,易发生炸裂,存在安全隐患、造价高,而且功效低。经过反复试验,修改设计,王琨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了全国首个多列超低台车。
“以出运1个4200吨的沉箱为例,大当于7层高的住宅楼,过去需要30个人工,半天才能完成。现在使用台车出运工艺,仅需要5-6个人,1个小时就能完成。运出时1.2米/分钟,回车时2.6米/分钟。”匡立平介绍说,这种工艺在日照港西区四期工程、焦炭码头等工程应用,每出运一个沉箱,可节约成本6万余元。自研全国首艘整平挖泥两用船,效率提10倍价格降了2/3 除沉箱出运,水下基床抛石整平也是码头施工的一个难题。对于水下基床抛石整平,国内多采用人工方法施工,存在定位精度差、作业效率低等问题。如果使用机械操作,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但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目前市面上只有1种整平船,引进成本高达数亿元,全国只有1艘。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琨劳模创新工作室”船舶修造专业小组与“惟峰创新工作室”联合,研发出全国首艘整平挖泥两用船,不仅能够完成水下基床的整平,还能进行海上挖泥,一船两用。解决了人员水下作业环境恶劣和作业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我们的整平船在水下作业时,通过雷达扫描确认基床是否平整,作业时实时动态监控和精准定位。”王琨说,“整平船8小时可以整平面积约600平方米,整平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更重要的是,现在整船价格不到市场整平船的1/3。” 如今,水下-10——-30米的基床整平对新型整平船来说“小菜一碟”,目前可进行水下-16米整平作业的小型整平船已经交付,水下-16米——-30米的整平船正在建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