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网络 » 正文

全球战略:默克尔9次来华 对中欧关系意味着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13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原文发表于木春山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U3MDM1NQ==mid=2652129133idx=1sn=4565b25f422ada

原文发表于木春山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U3MDM1NQ==&mid=2652129133&idx=1&sn=4565b25f422ada0638f6ae7b8997005f#rd


德国总理默克尔开始访华,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她任内的第九次访华,作为欧盟的“领袖”,默克尔此访,显然除了对中德关系的发展带有指标意义之外,中欧关系似乎也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

此前,默克尔和中国互动最有意思的一幕是2014年3月,习访问德国,默克尔将1735 年德国绘制的第一幅精确的中国地图作为礼物送给习所代表的中国。

地图意味着德国人对中国重视的开始,赠送给习,代表着德国和中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因而从表面上讲,默克尔的这个礼物确实是精心准备的,含义也非常到位。这幅地图的深意在于,它似乎也暗示了目前中国发展面临着300多年前一样的机遇和挑战,地图展现的是中国全盛时的局部样貌,表达了德国对中国尊重的隐含意味。


其实不只是德国对发展中德关系非常重视,欧洲其他主要国家也一样。比如英国首相卡梅伦预计在今年也会访华,以此作为去年习访英的回访。4月份英国外相哈蒙德访华时相信谈到了这个话题。

欧洲另一大国的法国也在积极推进中法关系。总统奥朗德在去年底也来到中国。此后习出席法国气候变化峰会时又与其高调交流。法国外长艾罗上个月也来中国访问,有消息称,这可能是给法国高层再度访华来铺路。

可以想见,未来几个月,中国与英法德这欧洲三大支柱国家的关系会变得火热,欧洲对中国外交的作用再次凸显。

中国外交历来有这么一句话:“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中美自然是大国关系、中日可归为周边关系、中印算是发展中国家关系、中国和联合国等组织的关系则是中国多边外交的重要一环。那么中欧关系属于哪类?

中欧关系其实分为两个层次:全欧层次和国别层次,国别层次又可分为新欧洲与老欧洲、穷欧洲与富欧洲等几个二级层次。

由于欧洲一体化在不断推进,因而中国和欧洲的关系至少有中国-欧盟关系、中国-欧元区关系、中国与各个欧洲国家关系等三种样态,所以中欧关系其实既符合大国外交(比如中德、中英、中法关系)、也符合发展中国家外交(比如中国和一些经济不发达的东欧国家关系)、更符合多边外交关系(中国欧盟合作等)。因而中欧关系既是关键、也算基础、还是舞台。未来甚至不排除是“首要”。


首先,中欧关系依然最重经贸。

欧盟连续12年位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13年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15年中欧双边贸易额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是维系友谊的最好力量。

在经贸方面,中国和欧洲多国的合作已经成为典范。比如李总2015年6月访问法国期间,中法签署了成立共同基金计划,两国以各自优势来共同投资第三方。这种合作内容开创了中国对外投资的范例。目前这个共同投资第三方的合作,以非洲等为重点,各自发挥所长。不止如此,一个例子是,这次习2015年底访问英国,欣克利角核电站项目成了双方重要合作内容。此项目除了中方投资外,也有法国参与。虽然目前这个项目出现了一些波折,但从长远看,法国电力公司与中国伙伴中广核与中核集团等在此项目上的合作的确可以为中欧新型经贸合作关系,树立一个样板。


其次,欧洲日益成为中国政治发声的舞台。

早在2013年下半年,也就是自10月底召开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之后,欧洲和中国的关系更加火热。

外在的表征有很多:首先是当年11月中欧峰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新一届高层首次与会,这其实是双方对外交关系的“再定位”。其次是欧洲高层当年年底的“访华热”。荷兰首相吕特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第一个访华“打探虚实”;此后英国首相卡梅伦、法国总理接连来华寻找合作机遇。第三,李总对中东欧的访问,将中国的欧洲外交进一步拓展与深化。这种热度一直延伸到习2014年4月的“欧洲之旅”,再到当年10月李访问欧洲三国以及2015年6月再度访欧,以及习2015年底的欧洲之行。在近期,中国高层还会到波兰等东欧国家访问。这些例子均可看出双方的外交关系在最近几年一下子变得非常热络。

而3年间欧盟领导人也多次来中国互动。别的就不提了,文章开头的时候提到了一些近期的互动可能,单单看这个例子——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4年7月7日就曾经访华,这个日子很特别,正值中国纪念抗战爆发77周年当日,在其出访前夕还特意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电话会谈,敦促日本改善与中国关系。鉴于德日对待历史问题有许多不同,这引起了外界颇多“政治遐想”。


第三,欧洲是中国平衡对美对俄关系的必需品。

中欧关系发展也离不开第三方。第三方的喜怒哀乐,将影响的中欧关系的起承转合。在过去许多年里,扮演第三方的是美国。中欧关系的很多重大事件,期间都有美国的影子。比如至今欧洲依然对中国维持所谓的“武器禁运”,始作俑者是美国、坚持论者也是美国。尽管一些欧洲国家有不同声音,但美国凭借其对欧洲盟国的强大影响力,在客观上部分“操控”了中欧关系发展的路径。

但随着中国外交更加积极主动,中国的发展成为欧洲的巨大机遇,更多的欧洲政治家已经看到了这种历史趋势的必然。去年中国宣布成立亚投行,美国传统欧洲铁杆盟友英国首先高调积极支持,并成为创始会员国,就引起舆论高度关注。

当然中国和欧洲之间在巨大的合作空间之外,也有掩盖不了的分歧。最大的不同就是意识形态差异,这始终是数十年来横亘在中欧发展之间的“一道坎儿”,并且由此衍生出来很多复杂问题,诸如欧洲多国领导人拿所谓人权问题说事儿、中国异见分子在欧洲受重视等。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美国搅局岛礁问题,欧洲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也出现了让中国感到不舒服的地方。但是好在欧洲对本地区局势介入暂时并不太深入,欧美立场也有些许不同,中欧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可以利用多种机制来消弭更多负面因素。这比对美国的外交要更简单,有些时候利用得好,还会起到平衡美国在当地存在的作用。

所以本质上,为了避免一些非正常状况冲击中欧合作的基础,双方数十年来在人权、法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铺垫,创造性的设置了众多对话机制和交流渠道,在当前纷繁复杂国际关系背景下,这是中欧全力推进双方关系的努力尝试与表达。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