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土地”为基础 助力我市“脱贫攻坚”
无论对城市还是农村,土地都是发展的基础。6月25日是第26个全国土地日,也是全国土地政策宣传的重要节日。
在重庆,土地除了与发展“挂钩”外,还与“脱贫攻坚”结合了起来。
如今,我市以“地票”改革、土地整治、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为基础,助力全市“脱贫攻坚”。
地票交易:
农民“闲地”变“现金”
2011年,涪陵区珍溪镇洪湖村的村民邹友谊做了一个决定,他将自己的宅基地复垦,然后把382平方米用地指标拿去“交易”。最后,他收获了8万多元。据统计,2011-2012年间,洪湖村的村民通过这样的形式,复垦了116亩闲置建设用地,获得了近1500万元的现金。
这便是“地票”制度。简单来说,便是自愿申请将宅基地等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等农用地,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在留足本地使用指标后,剩余部分作为“地票”进入土地交易所出售,成为可在城乡规划建设范围内使用的建设用地指标。复垦宅基地形成的地票交易金额在扣除复垦的成本后,按照85:15的比例分给农民和村集体。
“地票”的出现,解决了我市农村人口减少,但建设用地不减反增的反常现象,也为优化城乡建设布局提供了契机。当然,“地票”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则是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可将闲置土地转变为现金的有效途径,这也成为了我市“脱贫攻坚”的有力武器之一。
对农民而言,“地票”交易不仅会给农民带来现金,其复垦后的土地仍由原农民耕种,相当于“一举两得”。有人测算过,参与“地票”交易的农民,每亩地的综合收益可达10万余元。
“针对‘地票’的特性,我们将其列入了精准脱贫的工作中。”市国土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地票”是我市土地改革的一部分,也是市国土房管局脱贫攻坚战的举措之一。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中旬,我市农村土地交易所累计交易17个贫困区县的地票13.53万亩,金额达269.43亿元,分别占全市总地票交易量的75.94%和75.75%。从这也能看出,贫困地区对“地票”非常积极。
土地整治:
为农民“脱贫”提供有利环境
与“地票”的直接收益比起来,土地整治便显得不那么“轰轰烈烈”,与“脱贫攻坚”的关系,也似乎不那么直接。但在市国土房管局耕保处处长李萍看来,土地整治,恰好为打响“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土地整治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土地平整、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田间道路等。”李萍介绍,土地整治并非只是土地复垦、耕地保护等举措,上述的三个方面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土地整治的一部分,也是农民最欢迎的一部分。
她的这番话并非没有依据。城口县周溪乡鹿坪村,现正住着一栋两楼一底小洋房的叶庆奎,就是其中的一个证明。
几年前,叶庆奎是村里的一个建卡贫困户,因为外出打工而染上肺病,无法再干重体力活,家有老小的处境让他非常为难。他家有一块田,因为多年未耕种,早已荒废。村里的田间小路没有与乡村公路相连,不说运输农耕机器,就连日常走路都得小心。
这样的局面终究迎来了转变。2015年,城口县国土房管局实施了土地整治项目,涉及5个贫困村,鹿坪村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土地整治项目,鹿坪村的村级公路和田间小路实现了对接,曾经的荒地经过平整后成为了良田。
“看到这样的变化,我觉得再不整一下,就对不起自己了。”叶庆奎随后从亲戚朋友那里借到一部分资金,购买了黄连苗和核桃树苗,还买了100余只山地鸡苗。如今,他种植的核桃、黄连已发展至16亩,养殖山地鸡200余只,每年收入在3万元至4万元。
当然,受益的绝非只有鹿坪村。2015年以来,我市在18个贫困区县实施了土地整治项目114个,规模达43.42万亩。“土地整治兼具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措施、人口转移就业的功能,同时,贫困农户通过参与这些工程建设,也能获得一定收入。”李萍表示,土地整治为很多农户“脱贫攻坚”打下了基础。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改善居住环境的有效途径
6月18日,我市迎来了今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暴雨。对南川区民主镇狮子村村民郑云伦而言,这样的暴雨已不像以前那般让他恐惧了。
“今年春节,我们一家人从高山上搬迁下来,住进了一楼一底的新房,安全系数比以前高了太多。”郑云伦说。
像郑云伦这样通过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改善了居住环境的,全市还有很多。通过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一些曾经住着“不安全”房子的农户搬进了“冬暖夏凉”的新家,这也为他们脱贫解决了“住”的后顾之忧。据统计,2013-2015年,我市完成搬迁安置54.2万人,其中贫困户24.8万人。
市国土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还透露,在“十三五”时期,我市将继续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并完成25万贫困人口搬迁任务。其中,今年确保搬迁8万人,力争搬迁11.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