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评论6月26日文章,原题:中国在建设非洲? “美国毁,中国建”,这是笔者就中国在非洲的活动采访时,一名埃塞俄比亚籍出租车司机的回答。目前中国建造的各种基础设施项目遍及非洲大陆。中国这种主导角色向来存在争议,但有两点是公认的。一、非洲在基础设施方面严重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二、中国在满足非洲这种需求方面比任何国家做得都多。
有人称,中国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治筹码向非洲输出。但从在非洲与中国国企打交道的经历,笔者得出不同结论。国企往往被误解为北京的政治同盟,而它们作为企业会有赢利目的和资金限制的特点被忽略掉。这种偏见常导致对中国企业的误读。
从前,欧洲是非洲最大承包商。如今,非洲已成中国海外承包工程的最大市场。中企在非洲的市场份额从2002年的9.9%猛增至2011年的40.1%。
但显然,中国更多是承包者和承建者而非出资者。中国人建造了非洲大多数基础设施,但这些项目的融资常来自中方银行以外的来源。这种角色不对称,凸显中企处于复杂环境。中国承包商有时抱怨,他们处于供应链底层,不仅须面对控制成本难题,还被置于社会和政治冲突的最前沿。
北京鼓励国企“走出去”,未必含有政治动机,但中企在非洲贯彻该政策时常面临挑战。在遥远陌生的非洲市场,许多中国企业未能制定长期战略,这往往产生广泛但肤浅的影响。投资交通基础设施的回报历时长久。短期而言,当地人可受益于中国人修建的体育场、学校和铁路等。但若这些设施未得到妥善运营维护,这些利益不会持久。对中国而言,只在非洲建造是不够的。
北京已同意为其在埃塞俄比亚修建的轻轨系统培训100多名运营人员,这或许是中国在非洲超越只做建造者的一个迹象。(作者黄正骊、陈祥明,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