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实力大幅缩水
伊拉克总理阿巴迪6月17日晚宣布,经过近一个月的战斗,政府军成功收复军事重镇费卢杰。费卢杰是“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的四大据点之一,也是最早被该组织控制的城市,费卢杰的失守对其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
事实上,兵败费卢杰仅仅是“伊斯兰国”近期遭受的一系列失败之一。去年底以来,在国际反恐联盟的合力围剿下,“伊斯兰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过去一段时间,国际反恐联盟一直在积聚力量,准备在叙利亚和伊拉克两个战场对“伊斯兰国”的大本营拉卡和摩苏尔同时“开刀”。
攻守易位,反恐态势出现逆转
“伊斯兰国”的前身是“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2011年中东剧变后,该组织利用叙利亚的混战局面以及伊拉克的权力真空招兵买马,实力迅速壮大。
2014年8月,美国发起打击“伊斯兰国”的空中行动,并拼凑了一个由54个国家组成的松散反恐联盟。然而,美军领导的空袭行动未能遏制“伊斯兰国”的扩张势头。美国发动空袭后6个月,“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领地扩大了一倍。
2015年9月,俄罗斯突然出兵叙利亚,对“伊斯兰国”发动猛烈空袭。俄罗斯的强势介入极大改变了国际社会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出工不出力”的局面,成为“伊斯兰国”命运的转折点。
在西线的叙利亚战场,在俄空天军的支援下,叙利亚政府军向东、北两个方向推进了200公里,“伊斯兰国”接连丢失从拉卡到代尔祖尔之间的大片土地,战场态势回到2015年初的状态。目前,叙政府军和北方库尔德人武装正从南、北两个方向朝“伊斯兰国”的老巢拉卡推进,很快将形成合围之势。据伊朗媒体报道,叙政府军已经开始对死守拉卡的“伊斯兰国”顽固分子实施心理战。
在东线的伊拉克战场,去年11月以来,“伊斯兰国”连吃败仗,先后丢失辛贾尔、拉马迪、费卢杰等军事重镇。目前,该组织的“行政副都”摩苏尔是唯一一个未被解放的伊拉克主要城市。6月18日,伊政府军发动了收复尼尼微省的新攻势,进攻锋芒直指摩苏尔。对于即将到来的摩苏尔攻坚战,无论从实力还是士气看,“伊斯兰国”均处劣势。
与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悲惨境遇相比,“伊斯兰国”在北非利比亚战线的处境同样不妙。在美军战机和英军特种部队的支援下,今年6月以来,利政府军相继收复失地。6月12日,利政府军攻入“伊斯兰国”在利比亚的大本营苏尔特,目前战斗已进入肃清残敌阶段。
随着各大军事据点的丢失,“伊斯兰国”控制的地盘已严重缩水,“版图”正被迅速撕裂,战争机器出现崩溃迹象。“伊斯兰国”已陷入一场真正的生存危机。
对症下药,作战策略运用得当
从一年前的势不可挡到如今的节节败退,“伊斯兰国”在战场上的表现犹如两支不同的军队。而事实上,“伊斯兰国”没有变,改变的是其作战对手。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国际反恐联盟作战策略的灵活调整是扭转战场态势的关键因素。其策略调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弥合分歧,形成合力。虽然“伊斯兰国”把去年11月的巴黎恐怖袭击视为得意之作,但正是巴黎恐袭促成了美、欧、俄反“伊斯兰国”新联盟的形成。巴黎恐袭发生后,法国的航母、英国的特种部队、德国的战机很快出现在打击“伊斯兰国”的第一线,美国也在增派特种部队、加大空袭强度的同时,与俄罗斯协调打击行动,共享情报信息。西方多国的围攻对“伊斯兰国”构成了实质性压力,使其无法像先前那样轻松自如地调兵遣将,作战潜能大大受限。
二是调整战术,提高效能。经历最初的溃败后,伊拉克和叙利亚政府军逐渐摸索出了克敌制胜的有效战术。在叙利亚战场,俄叙联军建立了“人机协同”的作战模式。作战中,俄军通常部署无人机、“平台”-M战斗机器人、“阿尔戈”作战机器人等无人作战平台,其中无人机负责情报侦察,战斗机器人使用机枪和反坦克导弹对敌方据点实施强攻,叙政府军则与战斗机器人保持安全距离尾随其后,负责战场扫尾工作。该战法一度创造了阵亡率0:70的辉煌战绩。
在伊拉克的城市攻坚战中,接受美军顾问指导的伊政府军采用“孤立包围、分割围歼”的战法,在攻打拉马迪、费卢杰等城市作战中屡屡得手。造势阶段,首先夺占城市周边的乡村,卡住通往城区的主要通道,切断极端分子的后勤补给线,消磨其抵抗意志。攻坚阶段,将城区划分为若干作战区域,集中力量,各个击破。作战中,严防简易爆炸装置袭击,大幅增加直列装药扫雷器等排雷设备,并使用装甲推土机构筑水泥护堤,保护友军侧翼安全。
三是找准重心,攻敌“死穴”。空袭行动第一年,由于美军的打击范围仅包括战斗人员、军用车辆等军事敏感目标,难以动摇“伊斯兰国”作战体系,打击效果极为有限。俄军参战后,将打击目标扩大到产油设施和运输工具,有效切断了该组织的资金来源。据外媒报道,2016年3月该组织石油贸易收入从去年的每月8000万美元降至5600万美元。与此同时,美军也对“伊斯兰国”的金库进行了系统性轰炸,至少炸毁8亿美元现金。收入的锐减削弱了“伊斯兰国”的招募能力,五角大楼最新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该组织招募外籍人员数量从去年的每月1500至2000人减至200人。
此外,美、俄等国还加大了对“伊斯兰国”领导层的打击力度,意图瘫痪其“大脑”。仅在今年3月,就有包括“伊斯兰国”军事领导人奥马尔·希塞尼、“二把手”阿尔卡杜里等在内的多名核心领导人被炸身亡。
变数犹存,未来走向有待观察
从台德穆尔到拉马迪,从苏尔特到费卢杰,虽然“伊斯兰国”近期连丢数城,各条战线均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但如果就此认为该组织行将就木,恐怕还为时尚早。
作为国际恐怖主义的“新旗帜”,“伊斯兰国”拥有强大的实体化运作、网络化传播和专业化管理能力,是有史以来领地最大、人数最多、资金最充裕的恐怖组织。与“基地”等恐怖组织相比,“伊斯兰国”具有两大军事优势。
战略上,精于用谋。为缓解核心控制区的军事压力,早在去年底该组织就已经开始谋划对策。一方面,与国际反恐联盟“打太极”,瞄准美、俄相互掣肘的叙利亚东部城市发动新年攻势,企图重新控制部分石油重镇。同时,主动收缩战线,保存实力,积极准备在拉卡和摩苏尔进行决战。据悉,盘踞在摩苏尔的“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已超过5000人,与如此众多的极端分子争夺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战斗的复杂性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主动“遣返”外籍战斗人员,鼓励他们在本国发展分支机构,伺机在世界其他地区发动恐怖袭击,以分散国际反恐联盟的精力。据美联社报道,“伊斯兰国”已在欧洲建立起袭击网络,该网络由许多相互联系、行动敏捷、半自主式行动小组构成,人数超过400人。
战术上,善于用兵。目前,“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仍拥有1.8至2.2万名战斗人员,这些武装分子不仅作战经验丰富,军事素养甚至超过叙伊正规军,而且装备精良,从AK-47到大口径火炮应有尽有。与“基地”组织精通城市恐袭战不同,“伊斯兰国”擅长野战攻坚和城镇攻防战。今年5月初,美国刚刚宣称“伊斯兰国”已处于“最虚弱状态”,该组织武装分子就实施了一次城镇突袭战,导致一名美军“海豹”突击队员阵亡。
当然,决定“伊斯兰国”命运的关键是国际反恐联盟能否保持团结与协作。种种迹象表明,虽然作战行动远未结束,但主要参与者已开始心猿意马,陷入对“后哈里发国时代”的展望。库尔德人、逊尼派、什叶派、美国、俄罗斯、伊朗、沙特、土耳其以及叙利亚和伊拉克政府的脑海中都有这样的双份日程。
随着胜利的曙光初现,当前既是最乐观的时刻,也是最危险的时刻。一旦国际反恐联盟的内部矛盾激化,导致合作破裂,反恐作战的士气必将受挫。届时,将会给“伊斯兰国”卷土重来提供可乘之机。
(作者单位:南京陆军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