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红色传奇 建设美丽河北
——“美丽河北红色行·纪念建党95周年网络媒体采访活动”综述
□河北新闻网记者 常方圆
6月21日至24日,来自中央及省内近20家媒体的记者参加了“美丽河北红色行·纪念建党95周年网络媒体采访活动”,采访团深入石家庄、邢台、衡水等地的革命老区,探访红色纪念地,记录老区新面貌。昔日的红色精神涤荡人心,如今的发展变化令人振奋,网媒记者们用镜头捕捉,用文字记录,从多种视角、用多种手段传播着河北故事。
红色燕赵,革命精神永不褪色
我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革命遗址遗迹众多,采访团一行先后到西柏坡、里庄人民日报社旧址、河北文学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等地寻访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革命故事,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峥嵘岁月。
采访团一行从西柏坡出发。“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歌谣在这里流传至今。海外网记者王晶看到,如今的西柏坡不仅满坡苍翠、景色秀美,更有心怀崇敬的人们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学习。“当年党带领人民团结一致夺取革命胜利,如今这种凝聚力仍未减弱。”王晶感慨。
在位于安平县台城村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刘少华认真了解记录下这里诞生我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和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的过程。“这里是我一直想来拜访的地方,从这里能找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从寥寥数人发展到有8700万党员,始终怀着不变的信念,恪守初心,我要通过我的文字让读者们也更深刻地了解到这一点。”
苍柏青翠、草木葱郁,坐落于故城县霍庄村的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内一片肃静。1942年4月29日,侵华日军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3万多日伪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当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八路军正规部队一道奋起反击,胜利突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一曲英勇杀敌的悲壮篇章。参观后,不少记者感言,每一段红色故事都不应被遗忘,每一名革命先烈都应被铭记,要把这里的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
美丽河北,把红色文化转化为发展动力
“在这里,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止于战争年代,现在仍被不断发扬着。”在邢台县前南峪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记者戴玉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前南峪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敌后总校所在地,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罗瑞卿、滕代远、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如今的前南峪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但这里的美景却不是大自然的馈赠,而是来自人的努力。前南峪人治山治水大干20年,并利用抗大红色资源和满山绿色资源,开发了38平方公里的“红”+“绿”生态旅游区。
在前南峪,采访团发出了一封给全国网络媒体同仁的倡议书,倡议全国网媒同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57岁的武强县周窝村村民郭玉管一不小心成了“网红”——采访团一行在周窝音乐小镇采访时,人民网微博编辑将她吹奏萨克斯的情景拍成视频发布到了网上,短短一天时间点击量就超过20万次。
依托当地的乐器产业基础,周窝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音乐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服务区,为年轻的音乐爱好者、潜心技艺的吉他匠人,甚至喜爱西洋乐器的农民提供了追逐梦想的空间。独具风情的音乐小镇给许多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地开发音乐旅游、音乐教育服务,打造全新产业链推进乐器产业进一步提档升级的发展思路赢得记者们点赞。
一边是美丽的衡水湖,荷花初露、芦苇荡漾,一边是整洁的民居,白墙灰瓦、街道整齐。曾被评为“2015年度河北省美丽乡村”的衡水市桃城区绳头村,用名副其实的美丽景观征服了采访团成员。
“美丽乡村建设能真的让村民得实惠吗?政府出资改造,村子后续发展靠什么?”看美景的同时,记者们没忘记思考提问。当地干部解释,绳头村成立了荷塘月色农宅旅游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引导农户以闲置宅基地为股本加入,年终以“租金+分红”的形式向社员分红。听到这一回答,记者们频频点头。
西柏坡所在地平山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向“中国旅游强县”的目标发起冲刺;诞生“两个第一”的安平县打造出年产值超过500亿元,从业人员逾10万的丝网产业……正如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杨文全在他的稿件中所写,“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团结一心、干事成事的精神动力,美丽河北正在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