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安徽 » 正文

全球资讯:安徽元素助力长征七号 副总设计师程堂明是桐城老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27
核心提示:6月25日晚8点,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点火升空,一举成功,标志着我国“太空家园”建设拉开新的序幕

6月25日晚8点,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点火升空,一举成功,标志着我国“太空家园”建设拉开新的序幕。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了解到,长征七号副总设计师程堂明,是安徽桐城人。昨天下午,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联系到远在海南文昌的程堂明,请他回忆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讲述】

那一刻八年努力都值了

25日晚8点整,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从距离海边约800米的发射平台上腾空而起,拖曳着一束耀眼的白色尾焰,飞向浩瀚太空。点火的时候,程堂明就在后端的测控中心,“当时我有点紧张,但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8时10分许,长征七号将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等载荷组合体准确送入预定轨道。“火箭的使命就完成了。当听见‘载荷正常分离’时,测控中心立刻沸腾了。”程堂明说,长征七号的研制从2008年11月正式启动,那一刻,他觉得8年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

“安徽元素”助力长征七号

火箭在发射场进行的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场,被称为“三垂模式”。现役火箭中采用的“三垂模式”,其箭地连接工作在技术区和发射区要进行两次,而长征七号火箭采用的是“新三垂测发模式”,仅一次对接就可以完成工作,转至发射区以后出现故障的概率更低,同时也缩短了发射区的工作时间。

程堂明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长征七号的一飞冲天,其中有着“安徽元素”的助力,比如,“把火箭在垂直状态下从技术区转运到发射区大型平台,叫做移动活动发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面有一套空调装置,就是咱们合肥造的。”

【计划】

未来还将发射载人飞船

程堂明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长征七号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我国的空间站工程做准备,搭载货运飞船,等空间站成立以后,每年定期上行一些货物,比如食物、水等,为空间站的生命保障系统提供帮助,“同时每年还会定期开展一些实验,长征七号火箭就要把这些实验装置送上去。”

此外,据程堂明介绍,作为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除了满足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的用途,作为载人火箭发射载人飞船的研究,后续也在进行中。

离“太空家园”又近了一步

长征七号首飞,是中国以建设空间站为目标的空间实验室任务第一次发射。对于程堂明来说,火箭发射成功只是开始,很快,他的身影又出现在各种会议中了。

程堂明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首飞任务之后,长征七号火箭明年将承担我国首个空间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发射任务,为我国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搭建起“天地运输走廊”。

“2020年前后,我国也将建立起自己的空间站。”程堂明说,随着长征七号等一系列航天任务的完成,我国离空间站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董宇翔 姚笃留 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 陈牧

最新进展)

微缩版“生命方舟”安全着陆

26日15时41分,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升空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西南戈壁区安全着陆,外观良好,状态正常。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高约2.3米,最大外径2.6米,总质量约2600千克,在轨飞行时间约20小时。

“多用途飞船返回舱是瞄准我国未来载人深空探测,全方位满足后续再服务应用以及低成本天地往返运输的使用需求。”多用途飞船返回舱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院长张洪太介绍,出于节省科研经费的考虑,此次执行任务的多用途飞船返回舱是正式型的缩小版。不同于神舟飞船返回舱先辈们的“钟罩式”造型,它呈倒锥形,像一颗“子弹”。别看身材不高,可身负重任——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承担着我国首次在轨获取返回舱自由飞行气动数据,首次探索可重复使用设计、验证及评估技术,首次验证金属材料性能及制造技术等艰巨使命。向着打造我国未来载人深空探测“生命方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相关负责人表示,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的成功回收,为后续新型载人飞船的论证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奠定了重要基础,标志着我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既定目标全部实现。

编辑:许大鹏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