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河北 » 正文

全球资讯:感党恩,平山柴庄延续了69年逢七一过“翻身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7-01
核心提示:平山县东回舍镇柴庄村有一个特殊的节日,每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是“翻身节”,全村家家户户吃饺子庆祝。这个节日始于1947年。王
平山县东回舍镇柴庄村有一个特殊的节日,每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是“翻身节”,全村家家户户吃饺子庆祝。这个节日始于1947年。

    王律(右)把刊载“翻身节”消息的《冀晋日报》复印件送给柴庄村。左一为现任村支书柴国平,左二为村民柴白白。 本报记者 苗静摄

1947年7月20日《冀晋日报》刊载的关于柴庄“翻身节”的消息。

    平山县东回舍镇柴庄村有一个特殊的节日,每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是“翻身节”,全村家家户户吃饺子庆祝。这个节日始于1947年,当年7月20日的《冀晋日报》曾有报道。时隔69年,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仍记得当年设立翻身节的情景,这一节日在柴庄村已成为习俗,延续至今。柴庄在抗战时期就被授予“抗战模范小边区”光荣称号,解放战争年代被称为“边区小延安”,是中国共产党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柴庄村民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最朴素的感恩之情。

    发现

    69年前老报纸刊载“翻身节”消息

    7月1日前夕,河北省红色文献收藏家、历史学者王律在石家庄举办了多场红色新闻珍藏展,展出其珍藏的数十份建国前河北解放区出版的红色党报。其中,一张1947年7月20日出版的《冀晋日报》尤为引人注目。

    这张报纸刊发了一则消息:《柴庄全村农民定“七一”为翻身节》,作者是电影文学剧本《白毛女》作者之一、时任中共平山县温塘区委宣传委员的著名作家杨润身。消息的大致内容是:当年7月1日,柴庄全体干部、农民热烈纪念中共诞生二十六周年的伟大节日。大家庆祝胜利,全体农民集合在红旗下开大会。讨论中,村民柴寿青提议“将‘七一’定为农民的翻身节,并争取全解放区农民同意。”

    柴庄农民为什么要自定“翻身节”?69年过去了,7月1日过节的习俗是否还在延续?

    6月29日,记者与王律一起来到柴庄,寻找这份老报纸背后的故事。

    探访

    见到当年的报道,老人们很激动

    仲夏时节,地里的玉米有一人多高了。平山县东回舍镇柴庄村,一个只有500多人的小村子,到处是北方常见的乡村风貌,以及村民们朴实憨厚的笑脸。

    然而,这个小村却不简单。71岁的村民柴白白带领记者穿胡同、走小路,来到一座老院子前。院墙斑驳,大门也已非常破旧,但大门上方的石头上写的几行字非常醒目:“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柴白白说,这里就是当年柴庄剧团排练的地方,大枪班也在这里住过。

    《冀晋日报》那篇报道中,提议将“七一”定为农民的翻身节的柴寿青,当时是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他生于1926年,2009年去世。如今,柴庄的党支部书记柴国平就是柴寿青的孙子。他把村里几位老党员请来,向记者讲述“翻身节”的来历。

    71岁的柴白白是柴寿青的侄子,70岁的柴芳芳管柴寿青叫姨夫。89岁的柴拴珍16岁就入党了。柴寿青多次给他们讲过“翻身节”的来历。他们也都听说过“翻身节”登上了报纸,但从未见过这张报纸。当王律把刊登“翻身节”消息的《冀晋日报》复印件拿到他们面前时,他们眯着眼仔细瞅了半天,眼圈渐渐湿润了。“见到报纸,就像见到了历史呀!党组织对我们柴庄,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这么重视,我真是又高兴、又激动!这是柴庄的光荣啊……”柴白白说。

    讲述

    过“翻身节”的习俗延续了69年

    柴白白和柴芳芳回忆,当时,杨润身创作了一部街头剧《柴庄穷人翻身》,多次演出,深入人心。村民柴寿青等人有了把7月1日设为“翻身节”的想法,并告诉了杨润身,又汇报给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晚上开大会时,村支书征求村民们的意见,大家都非常支持、拥护。从那时起,7月1日就成了柴庄的“翻身节”。杨润身还写了新闻稿,发表在《冀晋日报》上。

    起初,柴庄村民庆祝“翻身节”的方式是演节目、包饺子。后来,会演节目的人渐渐少了,就改成了放电影。柴芳芳记得,那时候还是生产队,日子紧巴,但“翻身节”还是一定要过的。有村民编个筐子送给放映队,让人家来给放电影。放电影的习俗持续了十几年。

    柴白白记得,每到7月1日“翻身节”,生产队就放假一天。全村还会杀一只羊,把肉分给各家。有时每家只能分到一二两肉,但也要包饺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吃饺子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但每年的“翻身节”都要包饺子,这一习俗却流传了下来。因为7月1日恰好过完了一年的一半,所以村民们也把“翻身节”称作“过半年”。

    连线

    杨润身:

    “翻身节”是农民自发的节日

    6月30日下午,记者电话联系到远在天津的杨润身。杨老已95岁高龄,但还记得当年很多村民的名字。听说柴庄人民至今仍在过“翻身节”,杨润身激动得声音哽咽。

    记者:杨老,您还记得1947年柴庄村把7月1日定为“翻身节”的事吗?

    杨润身:记得,记得!“翻身节”是柴庄农民自发设立的节日,是为了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1947年7月1日中午,我来到农户柴发子(音)家,看见他正在吃饺子。我觉得挺稀罕,今天是什么日子?为什么要吃饺子?柴发子说:“我自己定的今天是翻身节!7月1日是党的生日,没有共产党,我们农民能吃饱饭吗?能翻身吗?所以我每年都要过翻身节,都要吃饺子!”

    我来到柴寿荣家,他家也在吃饺子。他的说法跟柴发子一样。我又走访了几家农户,午饭也都是饺子。我把这件事汇报给当时的村支书,村支书说,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吃饺子。当晚演出《柴庄穷人翻身》时,村支书提议把7月1日定为柴庄农民的翻身节,村民一致同意。后来我就写了新闻稿。

    记者:我昨天去了柴庄,柴庄村民至今还在过“翻身节”。

    杨润身:是吗?农民还想着昨天,这么多年还坚持过“翻身节”,不简单啊!我很感动,我很感动,不瞒你说,我掉泪了……谢谢柴庄的村民们!

    这个小村与共产党渊源深厚

    6月29日,记者在柴庄走访了几户村民,他们都有7月1日吃饺子过节的习俗。

    为什么柴庄村民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呢?柴庄几位老人说,柴庄与共产党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

    八年抗战,柴庄村民由480多人减少到280多人,死亡200人。日军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就连树木都砍光了,使得柴庄几乎不复存在。抗战时期,柴庄全村280多人,其中党员有50多名。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柴庄武委会与大枪班和东回舍武委会合为一体,常驻柴庄,先后对日寇作战百余次,战果累累。柴庄因此获得“抗战模范小边区”光荣称号。

    解放战争时期,柴庄剧团的文艺宣传活动非常出色,不但活跃于石家庄的广大地区,还涉足山西省,被授予“边区小延安”称号。不管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柴庄村民都积极参军,踊跃支前。“柴庄村民与共产党真的是水乳交融,我们更能体会到是共产党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几位老人说。

    36岁的现任村支书柴国平表示,要给村里的年轻人和孩子们多讲讲“翻身节”的来历,把过“翻身节”的习俗延续下去。柴国平说:“我们打算搞农业观光旅游,让村民们过上更好的日子。还准备在村里建一座纪念馆,让村民们都了解柴庄的光荣历史。”

    有群众的拥护和感激

    党的执政基础就会牢固

    石家庄市委党校副教授孔令春认为,柴庄的“翻身节”坚持了69年,已变成当地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体现了柴庄村民对党的感恩之情。有群众的拥护和感激,党的执政基础就会牢固。共产党一心为民,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让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才会获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每一个党员,只要心与群众在一起,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就会得到群众的支持,这也是我党长期执政的基础和前提。另外,村民感恩的道德情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大力弘扬。

    □记者 苗静 李洁夫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