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解读者》杂志网站6月30日文章,原题:中国加强海外信息战 近年来,中国参与和发起的国际性会议、闭门三方会议和其他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大增。现在,各种会议到处可见来自中国的嘉宾、观察家和记者,他们在分组讨论和问答环节越来越多地发挥定调作用。而在10年前,此类活动几乎看不到中国人。
可以说,此类参与是与中国的大小和重要性相称的。但目前呈现的模式显示,这是一种有意策划的行动,目的是在北京“核心利益”问题上“影响”国际舆论。
以前,中国是被动而为,现在则主动出击,谋求设定议程,组织或联合发起国际性活动,或者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西方知名智库等组织确立合作关系。为此,中国进行了大量的金融和人力投资,开设智库、中心和海外“民间”非盈利组织。中国成为此类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可以通过邀请谨守北京“核心利益”路线的学者,并排除会发表异见的与会者,从而影响各种讨论会演讲者的人员组成。
全 球 资 源 网 在 中 国 西 部 崛 起
国家试图营造有利于自身的舆论,这本身并不违法。事实上,许多国家都这样做,但对中国的战略有必要更密切注意。
第一个问题是,相较而言,中国是国际会议界的新手,参与那些活动的许多中国智库和研究中心,国外合作伙伴对其缺乏了解。另外,与西方学者往往在外交政策上公开发表不同意见不同,中方与会者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上的意见往往特别一致。
外界看到此类行为,很难不认为,这种做法是延续旧战略,即重复相同的信息,淹没不同声音,从而造成一种新的现实。因而,中国的做法让人觉得,他们没有把会议当做对话平台,这可能会削弱中方演讲者的正当性。(作者J·迈克尔·科尔,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