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动力、方向、模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要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道路,用尽可能低的资源能源消耗,获得尽可能高的效益,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日前召开的2016中国循环经济论坛上,记者采访了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司司长何炳光。
记者: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请您谈一谈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如何?
高云虎:工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工业化进程,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进程,成为引领发展的制造强国;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工业发展仍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2015年,我国能源消耗达到43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4%,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7.9%,大宗资源消耗量占90%以上。与此同时,工业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如何摆脱这种增长模式,加快实现工业的绿色发展,实现发展动能的转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没有工业的绿色发展,就没有全社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工业的绿色发展直接影响现阶段生态文明的成效,工业要主动适应生态,大幅提高制造业的绿色化、低碳化水平,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生态文明的和谐共处。
何炳光:今年是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们将绿色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我们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绿色循环低碳要求贯穿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在高效循环利用资源、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加快发展的互动双赢,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决策,特别是“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由试点到全面推广形成了较大规模,取得了明显成效。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顶层设计和规划。从产业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入手,做好区域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实施方案,国家的顶层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方面,共出台了36项制度性的文件,就循环经济工业体系、农业体系和服务业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地方制订了相应的循环经济规划方案。我们通过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工作,开展项目的关联配套互补,推动形成企业间的共生网络。
记者: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部署的要求,到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要下降18%,单位工业值碳排放下降22%,单位工业值水消耗下降23%。我们如何保证实现这个目标?
高云虎:这是我们提出工业绿色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推行绿色制造,建设绿色强国。去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把绿色制造确定为基本方针之一,强调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制造强国的动力,为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工业成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绿色制造产业既能够有效缓解资源的约束,又能够提供绿色发展的新动力(310328,基金吧),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推动加快迈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实现绿色增长。与此同时,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也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合作,提高竞争力的不二选择。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工业的发展与其他国家进行的联系日益紧密,加强绿色产能国际合作,让中国的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周边,必须实现绿色制造,从而提升生产方式和产品的绿色化改造。从国际角度看,当前各主要国家把绿色经济作为本国经济的未来,抢占未来全球经济的制高点,加强战略规划和政策的支持,绿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要实现绿色制造强国,必须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抓住全球绿色发展先机,增强绿色竞争的新优势,抢占全球竞争的制高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快转变高投入、高消耗的模式,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体系。
根据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创建千家绿色示范工程。一是要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改造,聚焦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实施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高效低碳化改造、绿色化改造,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的绿色转型。二是扎实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绿色发展。近年来,工信部积极推进工业绿色循环发展,建设一批工业示范工程,组织100多家企业进行再制造试点,加强资源再生行业的规范管理,重点推进工业规模化、高质化的利用。三是积极推动产业示范,对节能关键技术、环保技术进行攻关,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的实用技术和装备,扶持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打造一批特色制造企业和基地。四是统筹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重点,以绿色制造服务平台为支撑,建立健全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强化试点示范,大力提升绿色制造基本能力,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提供有力的支撑。
记者: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各行业的技术特征和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发展循环经济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对经济存量进行循环化改造,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构建经济的增量,探索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有效融合?
何炳光:首先,要依靠法律作为支撑。我们要运用法律法规,强化制度约束,建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制度。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许可管理办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发布了200多项循环经济相关的标准,初步形成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其次,要坚持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科技部设立了清洁能够关键技术与示范,构建了循环经济决策支持系统。废弃物资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发布了电力、石化等重点行业和国家鼓励的循环经济。我们要发挥世界引领的带动作用,从国家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省市、企业各个层面,开展循环经济的示范试点,对于一些难点问题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进行先行先试,探索出适合地方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记者:十三五”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我们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创新资源绿色化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我们如何加强制度和保障,将发展循环经济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何炳光:我们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新形势下的思路。在新的经济背景下,明确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树立节约利用的新资源观。二是总结推广做法,并梳理出若干顶层做法,从经验目标、思路、做法、效果和适用范围进行分析,分批向全国相关行业进行推广。三是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启动《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修订,强化法律的约束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完善再制造产品的税收政策,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研究制定汽车、电子重要消费者的循环利用框架。
要全面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实废弃产品责任,结合不同产品的形式,创新实施基金制、目标回收制,增强基金的灵活性和指导性。
要创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推动重点再生利用产品,再制造产品的管理体制,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新型回收利用模式,发展产业服务,推动建立再制造管理制度;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园区改造为切入点,结合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科学规划统筹产业带、产业园区,打破地区的封锁,促进企业间、园区间共享资源,实现资源跨企业、产业、跨区域的循环系统。
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动绿色产业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规划、建设、施工、运行各个环节,加强绿色低碳建设,扩大绿色产品在出口当中的比例。
要完善循环经济的发展体制,建立完善以资源产出率、循环利用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建立重要资源消耗、统计监测机制,发布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专业机构,通过共享的方式,支持专业化公司提供个性化的再制造服务,包括咨询、培训、管理、设计、交易多元化的循环经济市场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