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密海南渔民古老捕鱼工具 见证渔民闯南海故事
古老渔具见证渔民大海中的生存技能
探访琼海民间更路簿博览馆
南国都市报记者陈康文/图
更路簿博览馆
你吃过马鲛鱼、吃过海参,知道渔民早期是用什么工具在大海中捕捉它们的吗?渔民在海礁上作业穿的木屐你见过吗?还有椰叶制成的蓑衣、贝类铲你知道是什么样子的吗?7月8日,在《南海更路簿——中国人经略祖宗海的历史见证》一书出版发行之际,记者慕名找到琼海市潭门镇一个民间创办的更路簿博览馆一探究竟。
更路簿博览馆是琼海市潭门镇返乡创业青年王振忠自己投资建造的。更路簿博览馆建设在潭门镇工业区的更路簿工艺产业园内,占地约1000平方米。博览馆共分为东沙馆、西沙馆、南沙馆及更路簿历史博物馆。其中,东沙、西沙、南沙三个馆均采用工艺品展的模式,让游客在参观了解潭门航海文化的同时,也可以购买到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据王振忠介绍,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老船长,他从小就聆听着前辈们的闯海故事长大,对潭门千年的航海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在展馆中摆放了他精心收集的很多老一辈潭门渔民流传下来的有特色、有时代意义的航海文物,其中就有他爷爷亲手制作的指南针以及长辈们使用的《更路簿》。
木屐
如果说《更路簿》是他们自古以来的行路指南,那么这些古老的工具,则是他们在南海中的生存之器,渔民们就是用这些原始的工具,在南海里获取生存之道。
记者在更路簿历史博物馆看到,数十件传统捕鱼工具集中摆放在一个展览区域。在这些传统捕鱼工具中,有铁铸的海参钩,其外形奇特,沉重的铸铁坨上一端连接着三个刺钩,一端系着细细的麻绳。
据介绍,这种海参钩是渔民捕捞墨瓜参时必备的工具。作业时是通过绳子慢慢放下海参钩,让三根铁刺钩扎中珊瑚礁上的海参,再提着绳子将钩到的海参一点点提上来。这样就避免了当年没有水下呼吸设备的渔民,对于那些在几十米水下的海参看得着、捞不到的尴尬。
再看渔民专用的木屐,外形与普通木屐高度不同,有两排横木制成的木齿。这种木屐在浅海捕捞中特别是捡螺时非常实用。由于早期渔民生活条件并不好,渔民穿上这种木屐,拿根棍子当拐杖,挎上竹篮,在暗礁上捡螺。
捕捉马鲛鱼工具
一艘小木帆船约有一米多宽、五六米长,摆在博览馆也是格外醒目。据介绍,这种小船是随捕鱼大船一同出海的,到了礁盘附近,渔民就从大船下到木帆船,再划到礁盘上作业。
在这些工具中,体型较大的除了木帆船,还有用竹竿制成的贝类铲约2米多。它的功用就是渔民捕获贝类后,用铲将外壳撬开,将贝肉取出。
看着这些凝聚了渔民们千百年来智慧的古老捕鱼工具,仿佛看到潭门老船长们当年在南海耕海牧渔的情景。
王振忠说,更路簿博览馆从2014年开始筹建,2015年底建成对外免费开放,现在每个月都有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由于当时建馆没有场地,建设在工业区内位置距集镇港口有些偏远,大部分游客到了潭门一时还找不到地方。这些传统工具凝聚着千百年来的南海渔民的智慧结晶,如果能把这个更路簿博览馆建在集镇上,其教育宣传意义会发挥得更大。
木帆船
防寒牛尼衣
指南针
海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