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更加复杂多变,导致不确定性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同比增长6.7%,与此同时,中国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以将于9月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为契机,携手各国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贡献智慧。
本报今日起推出“中国·世界经济‘稳定器’”栏目,通过采访多国经济专家和学者,探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以及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世界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经济增长动能明显不足,低速增长态势难以改观。特别是近期,英国公投脱欧等事件所导致的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上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预测,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速分别为3.1%和3.4%,较4月份的预测值均下调0.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在哪里?增长疲弱的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看待中国的应对之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国经济专家和学者认为,在世界经济需求疲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形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经济仍是世界经济重要动力源。
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各国经济发展呈不平衡态势
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告诉本报记者,世界经济增长仍然疲软的背后,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周期性因素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有关。例如在欧元区许多国家,公共债务依然高企,银行借贷仍然疲软,这影响到公共和私人投资以及消费者信心。
庄巨忠认为,就世界经济增长疲软的结构性因素来说,一是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适龄劳动人口增长下滑。该形势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出现。二是劳动生产率增长下降。这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出现。许多原因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增长下降。对发达国家而言,高企的公共和私人债务导致支出紧缩,尤其是在与经济增长相关的资本支出方面,如基础设施建设和研发领域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下滑,目前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IMF研究部副主任吉安·米莱西—费雷蒂也认为,造成全球性生产活动放缓的原因很复杂,已很难通过简单的货币或财政手段加以调整。在发达国家,除了生产活动的放缓,还有人口老龄化问题。老龄化一方面使劳动力数量减少,另一方面老年人口为解日后生活之忧会抑制消费。消费无力,新增就业机会也随之减少,工人丧失学习新技能机会,创新缺乏动力……一连串后果都会拖累经济发展。
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保罗·莫罗看来,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局面。主要发达国家依然处于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后的恢复阶段,新兴经济体中,大宗商品净出口国发展显著放缓,而净进口国则发展良好。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预测,今年美日欧经济增长率仅分别为1.9%、0.5%、1.6%,均低于年初预计;新兴经济体中,除中国和印度仍能保持相对较高增速,俄罗斯和巴西今年经济将分别萎缩1.2%和4%,衰退幅度均大于年初预计。
巴西《工商服务报》总编拉瓦拉蒂认为,长期依赖大宗商品出口的拉美国家面临严重经济危机,这与拉美发展长期依靠外部资金的特点至今未根本改变有关。从地区内部看,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国家,如智利、秘鲁、哥伦比亚等国经济形势保持相对较好势头,但全面恢复较快增长还需时日。
俄罗斯财政部财政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萨文斯基说,去年底到今年初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积极态势。然而,一些国家政局不稳、恐怖袭击时有发生、英国公投脱欧以及欧美对俄制裁等让这些积极态势大打折扣,“比如受油价下跌、西方制裁、经济结构失衡等因素影响,俄罗斯经济近年陷入危机,对世界经济复苏的贡献十分有限。但俄罗斯在积极加强同中国等亚太国家的合作,努力寻找解决危机的出口。”
南非内阁前特别顾问、约翰内斯堡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戴维德·蒙亚耶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因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导致依赖石油、矿产出口的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受阻。但今年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触底反弹趋势,非洲国家期望早日迎来经济温和复苏。
中国结构性改革增强内生动力,为世界经济带来新动力
费雷蒂认为,中国面临多个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重新分配资源。而要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经济增速不放缓是不可能的。然而,毫无疑问,中国依然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比利时鲁汶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蒂斯告诉记者,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需求疲软将影响中国对欧商品出口。在出口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不断升高,美元汇率不断攀升,为中国的出口增添变数。此外,据世界贸易组织报告,世界主要经济体出台贸易限制措施的速度为2009年以来最快水平,这显示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作为出口大国的中国也将因此受到影响。
庄巨忠认为,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劳动生产率增长下滑反映出此前改革带来的红利正在减小或将消耗殆尽,它们需要更多、更深层次的改革以保持经济强劲增长。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为企业带来强大动力,让企业更具创新性和竞争力,创造有利于经济创新和工业升级的大环境,让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多重因素驱动转向创新和生产力改善的驱动。
萨文斯基表示,结构性改革能够有效调整经济结构中不平衡的部分,中国的改革措施经过了周密的科学论证,可实践性非常高。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效果值得期待,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大规模创新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
(本报北京、曼谷、华盛顿、布鲁塞尔、莫斯科、巴西利亚、约翰内斯堡7月27日电 记者程维丹、俞懿春、陈丽丹、吴刚、曲颂、张卫中、王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