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筑起钢铁长城
——驻皖部队广大官兵投身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纪实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 ”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在今夏的狂风暴雨和肆虐的洪水中,一次又一次得到最生动感人的印证。
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我省多地连遭强降雨袭击。一时间,湖库水满,江河告急,浊浪翻滚,险情不断。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在防汛救灾最关键的时刻,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挺身而出,村庄里、圩堤上、泥水中,到处是栉风沐雨、力战洪魔的“迷彩绿”。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驻皖部队广大官兵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支持地方防汛救灾的重要指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用奋斗在最前沿、战斗在最险处的实际行动,为打赢防汛救灾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支撑,筑起了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钢铁长城。
汛情就是动员令,险情就是冲锋号
——驻皖部队第一时间安排部署,第一时间奔赴指定地点,第一时间投入战斗
“横江河齐云山段,一村民被困河中,情况危急,请速增援! ”6月19日凌晨,我省正式入梅第二天,强降雨便在休宁县造成险情。县人武部官兵火速赶到事发地点。冲锋舟顶着暴雨,在杂物丛生的水面上逆流前行,反复三次,终于成功救出被困村民唐四十。此时,雨仍在下,天刚刚亮。
汛情就是动员令,险情就是冲锋号。休宁县人武部官兵救援行动的及时,是驻皖部队面对灾情迅速反应的缩影。我省部分地区遭遇暴雨洪涝灾害后,省军区和省武警总队第一时间安排部署,抢险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到达指定地点,第一时间投入战斗。
入梅次日,宿松、休宁、歙县等地人武部便出动民兵近千人,转移受灾群众,疏通塌方道路,构筑防洪子堤。祁门县凫峰镇凫峰中心学校出现严重内涝,武警祁门县中队官兵连续奋战7个多小时,转运教学器材、清理淤积污泥,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教学秩序。
6月底7月初,又一轮强降雨来势之猛、强度之大非常罕见,沿江地区、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汛情灾情更加严峻。
形势越是险峻,就越发考验战斗力。 7月2日,六安和芜湖等地同时遭遇险情。面对多线任务,省军区党委科学调度部队,救援行动高效有序:当日凌晨,某预备役高炮旅官兵携带装备器材,赶到无为县赵家翟圩,做好应对重大险情准备;8时许,省军区司令部先期出动独立营57名官兵、9艘冲锋舟赶赴六安市金安区,执行抢险救灾任务;11时许,某预备役舟桥团官兵从蚌埠集结出发,紧急支援六安。当天深夜,某预备役团100余名官兵冒着倾盆大雨,先后在巢湖半汤、夏阁等镇疏通河道、转移群众、搬运物资、加固堤坝……
风雨中,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望江县大治圩遭遇险情后,第1集团军某旅官兵连夜行军800里驰援,在最危险地段连续奋战一周,搬运沙袋两万余包,加固子堤1.3公里。第12集团军驻滁某机步旅先后出动2000余人,驰援合肥、芜湖、宣城、铜陵等地。身患“美尼尔综合症”的防化连排长路通从医院直奔抗洪一线,第一时间申请任务,带队赴危堤抢险,很快排除责任区1公里堤段内5处管涌险情。
人民的需要就是子弟兵前进的方向,群众的呼唤就是子弟兵最大的动力。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部队,用忠诚和担当诠释着鱼水深情,在江淮大地上汇聚成战洪魔、抗大灾的磅礴力量!
关键时刻顶得住,持续奋战打得赢
——部队广大官兵不畏艰苦、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用汗水和生命守护百姓平安
7月初,防汛抗洪鏖战正急,有一双大脚的照片,刷爆微信朋友圈,赢得无数感动。那是抗洪一线一位普通武警战士的大脚——沾满泥浆的迷彩裤筒下,脚板腐白、褶皱纵横,因为泥水的浸泡几乎皮肉分离。
其实,这也是无数与洪涝灾害奋战不息的子弟兵的脚。这一轮防汛救灾,时间长、任务重。连续一个多月来,历经暴雨浇淋、烈日炙烤,广大部队官兵始终不畏艰苦、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守护着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重要堤防、重要设施安全。
有最美大脚,还有最美跪姿。在南陵县西七圩抢险中,由于连日强降雨将堤坝上的泥土泡得又软又滑,负责转移群众的第12集团军朱德警卫团战士陈剑飞,为了背上老人的安全,上坡时将重心不断压低,最后跪在堤坝上往上爬。 “当时所有的战士几乎都是跪地背人,只是我刚好被拍到了。 ”回想起当天场景,陈剑飞有点腼腆。
堤坝边跪姿救人,泥泞里冲锋不止。 7月9日,巢湖岸边牛角大圩出现600米险情,东部战区某机步旅18岁战士庄文东4小时连背100多个沙袋,中暑后半小时不顾卫生人员劝阻再次冲上前线。 200多名解放军官兵成为快速突击的“铁拳头”,仅用了5个多小时就将大圩险段加固增高2米多。
每一位军人,都是永不退缩的“拦水桩”。 “宝宝乖,爸爸回去后一定给你找个好学校……”肥西县人武部副部长徐承杰在派河大堤上接到女儿的电话时,已经连续在一线奋战了9天。 12岁的女儿开学就要上初中,徐承杰却一直顾不上给她找学校。 “没办法,实在顾不上,军人不能临战下火线。 ”满眼血丝的徐承杰坚定地说。
群众安危,重于泰山。子弟兵为此付出的不止汗水和辛劳,更有可贵的生命。安徽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第三团预备役战士刘安军,在参训期间被编入抗洪抢险突击队,和战友们一连7天转战3个乡镇的圩堤,成功排除多处险情。突击队撤回后,回到家中的刘安军,又主动请缨参加河埂加固、清杂和巡堤查险。 7月13日凌晨,已连续奋战10多天的刘安军,过度疲劳,终因心源性猝死而牺牲,用生命践行了守护群众的铮铮誓言。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无数“最可爱的人”矗立在抗洪一线的坚定身影,充分彰显了人民子弟兵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的顽强作风,让广大群众在灾害面前心中有底、信心十足。
科学用兵效率高,专业装备添战力
——军地完善协调联动机制,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器材,有效提升防汛抗洪战斗力
天空中,无人机来回盘旋;水面上,气垫船劈波斩浪;大堤上,挖掘机、打夯机高效运转……这样立体式抢险救灾的场面,在今夏的防汛抗洪战斗中并不鲜见。新技术、新装备、新器材,让参与抗洪抢险的部队官兵如虎添翼。
7月2日,大雨倾盆,巢湖市半汤镇三段河堤出现管涌、渗漏、崩岸等险情。某预备役团近百名抢险人员操作挖掘机、打夯机、植桩机等各型机械在现场救援,不到2小时,就筑起一道新的堤坝,锁住了洪魔虎口。团政委张建民告诉记者,自6月下旬受领抗洪抢险任务以来,部队转战多个乡镇,回回能打胜仗,离不开官兵的艰苦奋战,也离不开称手的“尖刀利刃”。
在怀宁县高河镇平安村,充水式橡胶子堤成为抗洪“神器”。 7月2日,该村一段堤坝垮塌,溃坝段长度近80米。现场的某预备役团官兵迅速铺开橡胶袋,接上水阀,不到20分钟,一道长10米、高1.5米的充水式橡胶子堤便拔地而起。大家从两端同时作业,不到2小时便完成80米子堤的构筑任务,险情得到有效控制。 “以往全靠肩挑背扛沙袋,费时费力,效果一般。现在有了新装备,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村干部何祥胜望着坝下万亩良田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主汛期来临前,省军区就编建了6万余人的防汛应急力量、6900人的专业救援力量和1580人的机动支援力量。至5月底,18个师旅单位完成7579人针对性训练和军地联合演练。全区共建3G移动视频、集群对讲等指挥系统778套,备有冲锋舟(橡皮舟)508艘、救生作业器材5万余套。
强大的信息收集系统,是抢险战斗的眼睛。省军区作战值班室主动与省气象水文单位建立情报信息对接机制,即时了解雨情、水情和灾情;各地组建民兵预备役气象水文分队,承担气象预测、水文监测等支援保障任务,当好抗洪部队的“千里眼、顺风耳”;在重点险工险段,不少单位配备移动应急指挥系统,通过卫星通信车、单兵图传发射机、无人机等,将语音图像传输至指挥中心,为远程指挥救援行动提供信息支持。
受灾地区就是战场,救灾就是战斗。科学高效的应急机制、日新月异的技术装备、不断完善的预案体系,成为部队官兵抗洪抢险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有着人民子弟兵作为坚强依靠,有着广大干群的团结拼搏,江淮大地上汇聚起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防汛救灾减灾的战斗,必将赢得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