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在石家庄市赞皇县嶂石岩风景区内软枣会村村民们正在抓紧抢修被洪水冲毁的道路。河北日报记者 耿辉摄
赞皇县共产党员带领成立258个抗洪抢险队,深入到抗洪最危险的地方——
党徽在抗灾救灾一线闪耀
□河北日报记者 赵建 王峻峰 王晓东
7月19日,暴雨突袭石家庄市赞皇县。截至7月20日11时,平均降雨量419.2毫米,汛情为石家庄市最大。
洪水吞噬家园,道路房屋损毁,乡亲陷入险情……面对灾情,他们冲在抗洪救灾最前线,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凭着血肉之躯为受灾群众筑起一道“钢铁长城”。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从质问到感动:人要走在灾难前,即使不被理解也要及时转移群众
“找书记呀?你看,那个穿白衬衣、戴党徽的就是。”8月1日,记者来到赞皇县土门乡野草湾村,顺着村民的指引,找到了村党支部书记韩建军。他正给受灾村民贺素彦做灾情统计。
“他是我的救命恩人啊!”见到记者,贺素彦说,“要不是韩建军,我的命早没了。”
野草湾村位于白草坪水库下游1公里处。7月19日19时30分,韩建军接到乡防汛指挥部泄洪通知后,迅速组织村民转移。由32位党员干部组成的抢险突击小分队分4组,对处于危险区域的262人进行转移,独缺贺素彦夫妻。
贺素彦是截瘫病人,养的50多只羊,是她家全部的生活来源。尽管韩建军动员了4次,但是她还是舍不得离开。
49岁的韩建军,对1996年8月那次洪灾的破坏力记忆犹新。“人要走在灾难前,即使不被理解也要及时转移群众!”19日21时20分,全体党员开会决定:强行撤离。韩建军与7位党员干部当即赶到贺素彦家,从齐腰的水中行走500米将她抬至安置点。当时,贺素彦情绪激动、不断质问,甚至动手抓伤了韩建军。尽管这件事已经过去了10多天,但韩建军脖子上的道道红印至今清晰可见。
而如今,坐在家门前轮椅上的贺素彦却充满了对党员干部的感激。从质问到感动,体现了共产党员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民的高度负责。
“还是共产党好!”这是一位北京游客的留言。7月20日,道路断交、通讯中断,360名游客受困嶂石岩景区。嶂石岩村立即成立了党员义务服务点,将游客转移至安全地点。
关键位置有党员:258个抗洪抢险队,深入到抗洪一线和最危险的地方
黄北坪乡槐疙瘩村北后坡,曾发生过泥石流和滑坡,是赞皇78个地质灾害点之一。
最关键的位置、最关键的时刻,共产党员吕江峰站了出来。
他是县国土资源局黄北坪所所长,胸前佩戴着鲜红的党徽。7月20日凌晨,雨越下越大,吕江峰连夜召集16名党员,值守地质灾害点,排查险情。眼看着村旁的河道水位漫过槐疙瘩大桥,他立即组织转移受到洪水威胁的群众。此次洪灾中,他协助转移群众达700多人。
三天两夜,吕江峰没有合眼。虽然身心俱疲,但他始终牢记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暴雨中,槐疙瘩大桥被冲断,马嶂公路断交,村庄急需物资无法运进。雨停后,他紧急联系了一支施工队,搭梯子、建浮桥,经过数小时奋战,在滔滔洪流上建起“生命之桥”。
洪灾中,牢记共产党员使命和担当的,岂止吕江峰一人。
7月19日8时,赞皇县水务局驻西龙门乡西龙门村工作组驻地,村党支部书记闫绪志正在向村干部、工作组成员、党员代表部署转移群众事项。当分组分任务完毕,村党支部副书记张俊杰默默地从口袋中掏出了用塑料袋装着的党徽,分发给在场的十几名党员。大家把鲜红的党徽戴到胸前,立即冲进雨中。维持秩序,分片通知,扶老携幼开始转移群众。
洪灾中,最关键的位置、最关键的时刻,总能看到党员干部的身影。
在野湖泉村,60多名电力工人跳入激流河道,冒险架设高压线缆;在马嶂公路修复现场,交通突击队抓紧清理路障;在千根村水毁河坝现场,几十名乡村干部扛沙堵坝……危急关头,在党员干部带领下,全县成立258个抗洪抢险队,深入到抗洪一线和最危险的地方,保护了受灾群众切身利益。
党员带动群众:在党员干部感召和带动下,受灾群众积极生产自救
一个是川房村党支部书记李换朝,一个是虎寨口村委会主任赵文立,在抗洪救灾攻坚战中,两位基本没有交集的党员干部找到了相同的法宝:党员率先垂范,带动群众一起干。
面对暴雨考验,李换朝总是冲锋在前。7月19日,老伴冠心病发作,但李换朝却顾不上她。“我是一名共产党员,首先要对全村887口人负责!”李换朝日夜盯在槐河河堤上,一直没有回过家。在党员干部感召下,该村20多位村民参加了村抗洪抢险突击队,与干部一起清理淤泥、搭建桥梁、抢通道路。
“党员干部就是我们的主心骨。”8月1日,面对记者的采访,虎寨口村村民赵振增说。7月19日晚上,赵振增与其他14位村民参加了该村抗洪抢险队,与赵文立等党员干部一起,转移了294户群众,并共同在村庄附近的地质灾害点值守,三天两夜没合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