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讯:"沛县杨屯村 川军埋骨地?"续:川军骸骨可存烈士陵园

   2016-08-10 环球网37081
核心提示:村民拍下的江苏沛县杨屯中学操场,疑为抗战川军当年埋骨地。《江苏沛县杨屯村 真有抗战川军埋骨地?》后续一则口口相传的故事,牵

村民拍下的江苏沛县杨屯中学操场,疑为抗战川军当年埋骨地。

《江苏沛县杨屯村 真有抗战川军埋骨地?》后续

一则口口相传的故事,牵出川军抗战的往事。在距离成都一千多公里的江苏沛县杨屯村,有座疑似抗战川军的埋骨地面临被拆的风险。连日来,四川与江苏两地的川军后人、热心志愿者,多方奔走开展了一场抢救性工作。(本报9日报道)

8月9日,此事经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独家报道后,徐州民政部门回应:若真有抗战川军骸骨存在,也可迁入滕州烈士陵园安放。

而当地48岁的乡村医生吕高群得知此事后,则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他曾经目睹的事 :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读于杨屯中学。曾在学校改建新楼时,目睹挖出一处坟,以及整齐排放的骸骨……此次抗战川军遗骸抢救小组组长、川籍抗战英烈王麟孙女王愔表示:“我查阅过相关资料,并与研究学者探讨,如果这里是川军的一处埋葬点,有可能埋着爷爷的战友或部下。”

墓地葬着何人?

“中学老师曾说遗骸是抗战川军”

全 球 资 源 网 在 中 国 西 部 崛 起

“当时女生胆子小的都不敢去看。”吕高群说,“我们男孩子不怕,都跑去看了。当时盖的四层楼,是挖草打地基的时候挖出来的。那些(坟)很规整,不像家族墓地,家族墓地不会一排一排地建。这个墓就是(整齐)一排。”

事后老师告诉吕高群们,这是烈士的墓地,埋的是台儿庄战役前后,千里迢迢被调到此处抗日的国民革命军四川籍将士的遗骸。“那位老师姓冯,他的叔叔是当时的县长,还组织过(抗日)自卫队。”这位冯老师的叔叔便是当时国民政府沛县县长冯子固,后任国民政府徐州专员。1937年,冯子固曾兼任第五战区苏北抗日游击总队第一支队队长。

根据《沛县文史资料记载》冯子固曾是沛县地方的“大员”,1938年8月中旬,收编了在滕县保卫战中逃出来的22集团军45军薛家斌的旧部。而冯老师从叔叔的口中,对当时川军的情况了解比较多。吕高群觉得“冯老师的话是可靠的”。

但冯老师只讲到遗骸是抗战川军,并没有说明他们为什么会出现在杨屯,又为什么会被埋在学校里,这些疑问一直萦绕在吕高群脑中。

当地老人回忆

“坟地曾有木质墓碑,写着四川籍”

吕高群记得当时校长也认同冯老师的说法,还说,“往东边(操场)挖,那边还有,这(新教学楼地基附近)只是一个边,下边还有。”

新建的教学楼只占了“墓园”的一角,建筑队没有再向东挖。30多年后,杨屯东边操场还是和吕高群记忆中一样。但是,当时挖出来的骸骨是如何处理的,吕高群并不清楚,“当时快放暑假了,回来后新教学楼已经建了起来。”

小时候的这段经历给吕高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大后,在工作的闲暇,吕高群对文史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吕高群从村里老人处听到的回忆,当时在沛县一带活动的川军“条件很差”,因为军费匮乏。这片坟地,曾有过一些木质的墓碑,碑上写了四川籍。“他们毕竟是保家卫国牺牲的,我想找回他们的历史。”吕高群说。

经历者如是说

“曾见过运送阵亡将士尸体车辆”

当年的滕县战场的硝烟,如今已化作历史的烟尘。亲历者已寥寥无几,但川军的英勇与热血,却在这里生根发芽,被后人铭记于心。此前,滕县人陈慕唐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曾回忆年轻时见过一场运尸的场面。

那时,在滕县作战的22集团军,处于绝对劣势,死伤惨重。他说,1938年3月14日下午,他去迎接运尸小分队,“有多少辆车呢?不知道。”

他迎接的那辆车上有两具尸体:一位大约30岁,留着平头,张着大嘴,好像仍在喊“冲呀”,嘴里镶着金牙,像是个军官;另一位年纪差不多大,脸上有一道很深的刀痕,鼻梁被砍断,血肉模糊。

陈慕唐从中看到了川军的浴血奋战,还看到了滕县民众支援前线的热情。他记得,帮助运尸过程中,一位年约50岁的大娘,背着一具川军遗体。后来,他一直念念不忘,那位大娘最后怎样了?是否幸免于难?但他仍记得,他们离开的方向和线路,“大致是前往沛县、微山湖一带。”

最新进展

徐州民政局回应:如有川军遗骸可迁烈士陵园

8月9日上午,封面新闻联系上沛县民政局优抚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曾接到群众汇报杨屯中学有“烈士墓地”一事,“在今年春节前后,我们去调查过,翻过县里面的史料,但并没有这个(滕县战役牺牲烈士埋在杨屯)的记载。要是真有,早在2010年沛县修建革命烈士陵园时,就会发现了。”

该名工作人员还告诉封面新闻,“杨屯处于矿区塌陷区,目前整个镇正在进行迁移工作。”

此外,记者还与徐州民政局优抚处取得联系,对方表示若真有川军骸骨存在,也可迁入滕州烈士陵园进行安放。

同步播报

“抢救”进行时

“要尽快确定是否为抗战川军骸骨”

8日晚上,一场紧急的会议在成都召开,远在山东青岛的王愔,在家中通过微信、电话“临危受命”,担任这次川军遗骸抢救小组的组长。

1938年3月,王愔的爷爷——川籍抗战英烈王麟,在滕县保卫战工事被摧毁之际,亲率团部战士与日军血拼,壮烈牺牲。

“我查阅过相关资料,并与研究学者探讨,如果这里是川军的一处埋葬点,有可能埋着爷爷的战友或部下。”王愔说,不管最后确定是否是爷爷的部下,但只要是川军,是抗战的战士,都应该得到纪念和尊重。

9日下午4点,王愔在家中再次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队员们商量了“三步走”的方案,“首先,我们写材料建议当地不要仓促开挖。第二,尽快多方取证、调查,确定这里是否为川军埋骨地。最后,如果确定下来,则建议在当地修建纪念碑。”

王愔说,他们正与当地研究学者、知情人士对接,并尽快赶赴杨屯村进行调查。

本组稿件采写封面新闻记者何晞宇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力实习生杨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举报收藏 0评论 1
更多>相关评论(1)
全球资源网游者
人民网军队 在什么时候 永远都是伟大的
举报 支持 0 反对 0 回复 2016-08-10 08:14   宁夏
更多>同类资讯
  • qqzyw999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帮助中心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全息元宇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