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透视
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医生,日前出庭旁听他的前副手安华入禀法院,要求司法复核今年初在马国国会通过的《国家安全理事会法令》一案的初步聆审。这两位马国政坛上的重量级人物相互紧握双手问好寒暄。旁人纷纷以手机拍下这一系列的历史性镜头,照片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一名外国媒体朋友惊呼:“看来我紧急需要一杯(含酒精)饮料(来定一定惊)!”
为何大家会如此大惊小怪呢?当然主要是因为这两位马国政坛昔日“最佳搭档”,已18年没正式见过面了,得以排除万难来个握手言欢,的确是要下很大决心。马哈迪与安华在步向政治巅峰的路途上,遭遇还是颇为相似的,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外来者”得以进入权力核心的典型。马哈迪为一吉打州教师之子,小时候还摆卖过炸香蕉。他勤奋好学,后来到新加坡读医科。回乡从医一段日子后,即投身政治,参加正崛起成为马国执政联盟主干政党的巫统。
当时的马哈迪,种族主义思维颇为激进,写了一本《马来人的困境》抨击马国国父、当时的首相东姑没有特别照顾马来人的权益。平时性格还算平和的东姑把马哈迪开除出党。不久东姑下台,拉萨(马国现任首相纳吉之父)上台当首相,也许是赏识马哈迪的才干,把他延揽入阁。从此马哈迪便平步青云,在十年内从教育部长、贸工部长、副首相一直升上首相的宝座,一当就当了22年的阁揆,为马国在位最久的首相。
安华虽然官位从来没有马哈迪高,但其政治经历却更为传奇。安华虽然也算出身官宦之家(其父当过政务次长),但自大学学生时代起就擅长搞政治与组织活动。受当时左翼浪潮影响,安华领导过农民反饥饿运动,也因此在内部安全法令下被关了一阵子。之后他联合发起大马回教青年组织,在那平台上积极从事非政府组织的政治活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V. S. Naipaul)当时身为记者来马采访,就对年轻安华的自信与成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其书中有所记载。
马哈迪上台之际,也注意到安华这一特殊的政治活跃者。也许马哈迪是在安华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冲劲,居然把向来反政府的安华拉进巫统的核心。安华在文化、青年与体育部长以及教育部长任内,种族主义气焰很强烈。他企图把华文小学变质甚至关闭的政策,引起非马来人的强烈反弹,也直接引发了“茅草行动”的内安法令大逮捕,颇惹人非议。
不过,当时马哈迪还是欣赏安华,把他提拔为掌管国家财库的财政部长。也就大约从那时开始,在马哈迪的怂恿下,安华把巫统的政治运作逐渐转换为“金钱政治”,即各级领袖在政治上的受支持与否,主要取决于他们能否为下面的“马仔”带来源自公家的各项“好处”,从公共工程至官营公司的红股不等。两人合作无间,巩固了各自在巫统里的政治地位。
后来安华拉拢纳吉、(前副首相)慕尤丁、(前雪兰莪州务大臣)泰益一起,组织所谓的“愿景团队”,一举取代巫统元老嘉化坐上党的第二把交椅,也就成为当然的副首相。据马哈迪自己所说,他是从那时起才开始警惕安华对相位的虎视眈眈与心狠手辣。安华那时可能为接相位做好准备,一改以前的种族主义态度,开始向非马来人伸出友谊之手,还搞了些什么回儒对话等形象工程。在国际上他也开始建立一个中庸穆斯林的讨好定位。
亚洲金融危机时,马国经济一落千丈,马、安两人的心病也越趋公开。安华主张马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的援助配套,以及相关的牵涉到体制改革的严苛条件。马哈迪则决定要施行严厉的金融管制。两人不和的传闻满天飞,马哈迪还出来“澄清”说是否要亲吻安华来辟谣。
不过数周后,马哈迪一夜之间把安华撤职,还以鸡奸罪关押他,引发了马国的“烈火莫熄”反对运动。两人也从那时起没再碰过面。安华数年后出狱,领导反对党联盟在2008年与2013年的大选取得不俗的成绩,突破了执政联盟在国会里的三分之二多数议席。当然后来安华再度入狱、马哈迪与纳吉翻脸交恶等,也造就了马、安这对欢喜冤家再次碰头。
我认为这次的历史性握手,在短期内可能会对巫统造成一定的政治压力,因为它象征着包括马哈迪与安华在内的反对党力量某种程度的大团结。然而,中长期来说,马、安两人既然已不在位,也就不享有当政者的行政优势和“资源”,即便是联合起来,政治影响力还是很有限。
至于安华力图阻扰国安会法实施的诉讼,其法律理据是马、安当政时所通过的一项规定,即便马国最高元首不同意某项国会业已通过的法案,该法案在30天后自动生效的宪法修正案,是不符宪法的(因国安会法是如此通过的)。这种声称宪法某条文(即便是修正而来的)不符宪法的“循环式”论据,很难说服法官。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法律论据,可能还是该法令授权由时任首相所主导的国安会,宣布国内某区形势危急而可赋予军警扩大的权限,实质上可能不符马国宪法规定,唯有最高元首方可颁布紧急状态的权力。
无论“马安会”结果如何,我还是热切希望,马国以后也还继续会是个讲求法制、追求民主的国家。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兼任高级研究员,马国首相纳吉前政治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