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生活网讯(记者沈俊伟 潘峰)漫步在邓州的街头,随处可见“沙县小吃”,夏仕勇,一个憨厚质朴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把来自家乡福建沙县的风味小吃,扎根在邓州市,沙县小吃俨然成为邓州餐饮行业经营的典范。
1989年夏仕勇出生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19岁高中毕业后在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一个石材厂打工,通过两年的学习和摸索,他聘用了十几个同乡开办了一个石材厂,经过三年的摸爬滚打,逐渐积累了一部分资金。夏仕勇的姨母在镇平县做玉石生意,2009年其应邀来这边旅游,途径邓州游玩期间发现这里没有“沙县小吃”。由于自己的家乡沙县小吃在全国都很有名气,“沙县小吃”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千年前。沙县先民南迁,带来中原汉民族饮食习俗,随着后来古闽越族和周边客家饮食特色融入,沙县小吃逐渐形成独特风格。每逢节庆举办小吃美食比赛,是沙县民间传统习俗。而沙县小吃制作技艺已跻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很多同乡都在从事这个行业,自己的父母也一直在做餐饮。夏仕勇突发奇想,要是把家乡的特色小吃引进到邓州,应该是个很不错的项目。随后通过对市场的考察,发现邓州文化底蕴非常厚重,这儿的人勤劳朴实,人口密集;全市有一百多万人,是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市场潜力发展巨大。
说干就干,夏仕勇回到福建就和父母商量,母亲说:“儿啊,咱们在家里生意还不错,去那么远能行吗”经过和父母耐心的分析劝说,最终同意了他的想法。接着他把经营了三年的石材厂转给了别人。打点行装,带着父母和妻子来到了充满希望的邓州市。
2010年夏仕勇将店址选择在新华路与文化路交叉口,开了邓州市第一家“沙县小吃”。 然而创业的道路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对于刚刚步入邓州餐饮业的夏世勇来说,举步维艰。由于邓州市地处豫鄂交界,交通四通八达,餐饮行业品种多样化,对于刚刚入驻的“沙县小吃”市民不了解,不接受。在苦心经营了半年多的时间,亏了一万多元,夏仕勇心急如焚。在刚创业的这段时间,晚上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他天天在苦苦的思索,“在家乡深受欢迎的小吃到了邓州为什么不受欢迎了呢?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他决定改进方法,从原材料采购入手。每天早上亲自去菜市场采购原材料,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挑选质优价廉的食材,降低成本,不断改善迎合当地的口味,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真材实料和口碑相传,辛勤的付出换来了市民的认可,2010年下半年,生意一天天好起来了。
生意好起来之后,夏仕勇考虑着下一步怎么能让“沙县小吃”在邓州大地上落地生根,做大做强,2012年他在邓州市文化路苹果市场开了第二家分店。在2015年又发展了两家连锁店。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如今“沙县小吃”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目前安排下岗职工20多人,为当地农民工再就业做出了贡献,得到了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夏仕勇致富不忘家乡人,为了带动致富,他把老乡陆续介绍在邓州各地开店,形成了规模效应。
富而思源,回报桑梓。夏仕勇常说,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他在守法经营的同时,把慈善和公益作为个人社会责任。2007年,贵州籍工人小斑,家中发生塌方,房屋倒塌,他拿出一万元给予帮助。2008年汶川地震他拿出五千元捐助。2016年夏集乡员工刘芳,父亲中风,无偿给予两千元,像这样帮扶的还有很多人,谁家有困难,只要张口,只要他知道,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即使在经营困难、身负债务之时,他仍力尽所能,扶危济困。有难必帮。
采访即将结束,夏世勇说;“如果想要成功,就要经得住各种考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老天是公平的,但前提是要有一颗努力上进的心!”展望未来,下一步将沙县特色小吃,在邓州做出品牌,为老百姓做出一流食品,继续扩大规模,形成产业链,在河南其它县市发展连锁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