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殷弘教授昨天在尤索夫依萨东南亚研究院的一场讲座上,围绕“中国的亚洲战略:机遇与挑战”的主题发表演讲。他认为,中国接下来的关键战略任务是国内改革。(陈斌勤摄)
中国国际政治学者时殷弘教授认为,鉴于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加上其国际介入和海外扩展急剧增长,中国下来的重要战略任务应当是国内改革。
中国国际政治学者时殷弘教授指出,中国近年同时推进“战略经济”和“战略军事”政策,并将在可预见的未来从事“多线战斗”,可能导致损伤中国对内对外大局的“战略透支”的风险日益增长,令人忧虑。
时殷弘认为,鉴于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加上其国际介入和海外扩展急剧增长,中国下来的重要战略任务应当是国内改革。
他昨天在尤索夫依萨东南亚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的一场讲座上,围绕“中国的亚洲战略:机遇与挑战”的主题,发表上述看法。
时殷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也是该校美国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被聘为中国国务院参事。他长期从事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当代国际政治和战略、美国和中国的对外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根据时殷弘多年的观察,中国当前的亚洲战略旨在增进中国在亚洲和西太平洋的权势影响,其中包括“战略军事”(strategic military)和“战略经济”(strategic economy)这两大主要政策工具,形成了一种复合性的复杂路径。
他介绍,中国从2012年11月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到2014年中旬主要实施的是“战略军事”,集中体现为战略军力建设的加速推进、针对美国的广泛军事竞争、与日本的持久激烈对抗、在南中国海和东海争端中的强硬姿态以及相伴的密集军事和准军事活动。
这些“战略军事”措施虽然推进了中国的“硬权势”,显著扩大了其战略活动范围,但也多少妨碍了中国的国际“软权势”,给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环境增添复杂性,同时加剧了与日本和美国的冲突风险,甚至促进了美国战略再平衡的强化和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的进程。
时殷弘指出,中国政府于是从2014年中旬开始颇为急剧地更加重视“战略经济”: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牵头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议打造亚太自贸区、与韩国和澳大利亚完成自贸协定谈判,以及大力推进面向周边乃至世界多地的高铁输出项目。
他进一步解释,中国推进“战略经济”,基于其巨大的经济金融实力和可以成就的更广泛的外交,也契合在国内经济增长缓慢但顽固下行的严峻形势下,输出过剩产能的紧迫需要。
尽管如此,时殷弘指出,显见于中国当前在南中国海、东海等问题的基本战略态势,“战略军事”政策的一些重大方面依然显要,甚至正在加速进行,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必将如此。
他担心,“战略军事”政策若长时间延续下去,将增大“战略透支”(strategic overdrawing)的风险;而且即便中国更加重视“战略经济”,如果不审慎作为,“战略透支”的风险可能会更严重。
他又说,中国在最近短短三年内,开辟或固化了那么多“新战场”或“新战线”,但没有任何一个在短期内是能够定胜负的,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继续从事“多线战斗”。
他认为,从战略常理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令人忧虑的局面;如果考虑到中国经济近年持续下行,加上其国际介入和海外扩展急剧增长,那么情况就可能更让人忧虑。
他比喻说:“中国的‘存款’大概正在缓慢但顽固地相对减少,而中国的支出却在相当急剧地增加。因此,‘战略透支’的风险或许正在上升。中国现在面临的特别关键的战略问题是,它能否真正明白‘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仗一仗地打’。”
鉴于中国当前的总体经济形势,时殷弘认为,中国接下来的关键战略任务是国内改革。他具体指出,中国国内的保增长、调结构和深化改革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战略重心。
“就此而言,中国的国内任务真正紧迫,而非中国在国外的战略发力、权势扩展,以及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光荣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