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发表社论称,蓝营八县市首长赴大陆拚观光,希望重启两岸正向交流,府院却力斥两岸交流不应预设前提。月初,政委张景森喊话“陆客是我们最需要交的朋友”,行政院也否认是“政院立场”。不过,对于蔡政府处理两岸关系的表现,民众则给了完全不及格的评价。
本报两岸关系年度调查显示,民众非仅不满意蔡英文处理两岸关系的表现,更对两岸之间升高的紧张态势感到相当忧虑。这份调查,反映了台湾民众对于当前两岸关系的主客观看法,也指出了两岸关系在可预期未来的可能走向。
本报历次调查,两岸之间各领域的关系不免起伏,或弛或张,最多是部分领域升高到紧张边缘。但这次调查,除民间关系仍属稳定和缓外,各领域几已全面性濒临紧张;尤其外交休兵结束,两岸外交竞争更首度跨越警戒线,进入真正的紧张状态。民调反映的两岸“现状”,显然正快速迁移。如何防止两岸之间出现螺旋式升高的激荡互撞,考验着蔡政府的应对能力。
从雄三误射暴露国安空虚、南海仲裁反映国安无措来看,蔡政府能否稳健应对两岸紧张关系,不免令人担心。耐人寻味的是,民众虽不信任蔡政府处理两岸问题的能力,也忧心两岸关系恶化,却又宁可相信两岸不会爆发战争。就此而言,我们要提醒蔡政府:民众不担心两岸爆发战争,其实是近年两岸交流对双方的关系具有缓和作用,这种善意必须维持,切不可以因此有恃无恐,以为两岸现状可以凭空维持下去,那恐将错估形势。
我们也要提醒,国家领导人不能只求以拖待变,或明知不安却埋首沙堆逆势而为,那只会使自己的优势丧失。蔡英文选前一再保证要“维持两岸现状”,但越来越多民众已不相信“现状”能继续维持。蔡政府回避“九二共识”,却又对另辟蹊径维系两岸沟通装作很有把握的样子;在民众心里,却明白这正是两岸关系生变的主因。民进党长期强调“中国威胁论”,但根据这次民调,不担心大陆强盛不利台湾的民众却创下新高。这显示,民进党对中国的敌意其实还残留在冷战年代的思维,必须彻底更新。
更值得执政者警惕的是,民众对台湾前途的看法,往往并不随掌权者的主观意志而移转,有时反逆向而行。马英九标举“不统、不独、不武”,屡被绿营质疑“亲中”,其任内民众主张“独立”的声音达到高点。相对的,蔡英文强调“维持现状”,被认为是“柔性台独”,但其上任才四个月,主张“统一”的民众比率已创新高。如果说太阳花学运反映了民众认为马政府两岸政策过度倾斜,使当年的台独音量扩到最大;那么,民众对蔡政府两岸政策的不满与对未来的忧心,也让主张统一的民众比率攀上新高。可见,民意对掌权者的主观意志并不买帐。
蔡政府上台后,不只统一的声音增加,主张独立的民众比率也提高了。但或许看清“形势比人强”,部分原急独民众踩煞车观望,因此主独者增加的比率主要集中在“缓独”,并创新高。其实,统独比率的升高还混杂着对于北京进逼与“柔性台独”的反弹或呼应;必须注意的是,统独两端增加的民众,正是从光谱中间的“永远维持现状”向两端挪移。换言之,蔡英文的两岸政策已导致社会益发分歧,这对台湾是不利的。
本报两岸关系调查结果,有些在意料之中,有些则在意料之外。不意外的是,两岸当前态势,并未脱外界对蔡英文当选总统前的预期;意外的是,蔡英文似乎以为只要高举“维持两岸现状”大旗,即可拉拢美日、安抚中共、平息内争。事实却是,不论就外在情势或内部民意而言,冷却的交流、紧缩的观光、对前景不明的忧虑、对政府决策的不满,蔡英文标榜的“现状”如今都已难以维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