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河北 » 正文

全球报道:创新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1-09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第五届“北大-牛津-斯坦福互联网法律与公共政策研讨会”于年前在深圳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创新、包容与秩序:变化中的科技、

第五届“北大-牛津-斯坦福互联网法律与公共政策研讨会”于年前在深圳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创新、包容与秩序:变化中的科技、互联网与法律”,由腾讯研究院发起并主要支持,北大、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共同主办,聚焦未来几年中互联网领域的热点问题,包括:创新与发展、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与数据保护、与未来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与政策、媒介、平台的法律责任与规制挑战、新经济与新动能以及数字内容产业与版权法等。以下为“创新与发展”分论坛的精彩观点摘编。

不保护创新的国家是没有未来的

吴汉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是创新发展,知识产权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制度。著名创新理论的缔造者熊彼特,把创新称为是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通常所理解的创新体系,概括地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知识创新,就包括了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与此相对应的是制度创新,包括了法律创新、政策创新、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在知识进步、经济增长和法制建设这样一个三者协调的体系中,经济增长处于中心地位,知识进步和法制建设分别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

知识产权是促进和保障创新的重要法律制度。保护创新是一个现代国家所秉持的基本法律制度,一个不保护创新的国家,是一个没有未来的国家。

从国际变革大势与中国发展大局看创新发展,有三个关键词:科技发展、产业革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杭州G 20峰会上,各国的政治家关注三大问题,一是创新增长方式,第二是消除贸易壁垒,三是完善国际金融机构。这个创新增长方式意味着中国必须要追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步伐,抓住产业革命的机遇,创新经济增长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要有一种新思路、新举措。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产权就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驱动实际上是知识产权驱动,这是因为知识产权本身就是一个产权化的创新,以知识产权促进和保障创新,以知识产权来评价创新成果的优劣。

这里面就涉及中国的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的产品供给。2011年中国制造以19 .8%的份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五六年过去了,中国在去年的制造业份额已经占到25%。但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强而不优。

著名的台湾企业家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提出的宏碁公司的发展战略,叫做“微笑曲线”,今天20多年过去了,这个企业的微笑曲线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微笑曲线,这个微笑的嘴唇的两端分别是创新研发,它的产权应该就是专利和版权,另一端是品牌、营销,它的产权形式就是商标和商号,这两端能够产生附加值,来维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间是生产资料,它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很少产生,甚至不产生附加值。因此中国企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应该着力于创新研发和品牌营销。

由此,关于知识产权产品的供给应该做一些调整和校正。毫无疑问,中国现在是一个知识产权大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来加以分析,找出我们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首先从数量规模来看,以专利为例,2015年的全球有效发明专利,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已经超过了110万件,它相当于排名第二到第四的美国、日本、韩国三家的总和,但是质量和水平有明显的差距。第二,中国现在在3D、机器人工程、纳米技术等等方面是处于领先的,但是可以这么说,绝大部分中国的质量和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第三个问题是结构和布局。中国每年提出的专利申请90%是来自于深圳。第四个是实施效益问题,在专利技术有效的市场化、产业化方面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总的说来,创新发展对未来的中国意义重大,我们要致力于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全方位的产业创新,以及现代化治理的制度创新。

开源与闭源交叉出复杂市场竞争

张平(北京大学互联网法律中心主任):讲开放创新,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去创新。在中国现在大多数企业都是选择了一种开放创新,而政府也在提倡开放创新和共享经济这样一个前提下开放创新。开放创新的提倡实际上是由开放源代码软件开始的,为什么中国很多企业选择了这样一种创新模式呢?创新是需要基础的,要有创新的意识,不能总是搭车、模仿。

开放源代码运动的发起就是如此,它对早期一些没有创新实力的企业,它可以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提供一个没有那么强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公共的社区,防止垄断,增加创新的空间,还有能够增加知识的扩散,所以开放源代码是这样一种理念。

但我们看到,开源和闭源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种融合、交叉,还有一种共存,如果中国很多企业选择了开放创新的模式,就应该从下面考虑。我分三个阶段来谈,先看了开源的过去,再看现在,然后再看将来,都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谈。

开源的过去是从反叛知识产权发起,到后来是兼容了知识产权,选择了权利的部分放弃,而不是放弃产权的保护,比如说GPL许可证,它承认版权的所在,只是放弃版权,使用开源软件,可以不交版权费,但是要声明资源从哪里来的,同时也要遵循这种理念,把它再开放回去,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理念。用这样一种理念寻求的是知识产权的综合的保护,在过去一段时间选择这样一种开放模式,它的社会功能是起到了一种生态平衡的作用。闭源最经典的代表公司就是微软和苹果公司,两家都是非常成功的公司,应用知识产权的保护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是开源的理念挑战这种闭源的法律的保护,像Linux系统,就是挑战了微软的w indow s系统,谷歌的安卓系统也挑战了苹果的ios系统。在这样情况下,它至少在软件产业领域里面起到了生态平衡的作用,至少可以让闭源的软件的价格降下来。

另外一个作用,它是修改了“盗版”的定义。中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被认为是盗版比较严重的国家,政府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提倡正版化。但是开源把盗版的概念修正了一下,因允许无限地、永久地复制,不用找许可也不用交钱,只要遵循了开源理念。这样很多中国公司在使用开源的代码,使用这种软件,就不会被认为是一种盗版。

但中国有很多企业有这种现象,把开源社区的代码拿过来,写了一些代码,再去做了版权申请,这样就把开源变成了闭源,这也就违反了这个许可的要求,同时它也有可能再次回到闭源的法律状态,也就是那些开源许可证的持有人会来主张著作权。所以早期看到确实有遏制盗版,或者生态平衡的作用,但在今天它遇到的问题,就又有一个严格的合同义务,还有它可能再次构成知识产权侵权的嫌疑。

上面是它过去的作用,下面看开源的商业模式。开放源代码,也不是全部都免费的,它也要遵循商业利益,特别是它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从标准、认证,还有从系统的集成,还有可能会从其它的商业模式里回收商业利益。中国的很多企业选择了这种创新,但没有意识到这种创新的经济回报的渠道,还是按照传统的知识产权模式,拿来之后当下就把它变现,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发生一些问题。所以现在开源软件已经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完成的权利的放弃,它实际上是部分权利的放弃,还是有部分权利是保留的。

现在开源和闭源共存,它们共同构成了产品的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了解开源和闭源的模式和法律规则,今天是开源和闭源的协作。

这里的问题是,在开源领域,随着早期的许可证绝对的开放,到了今天它已经慢慢开始分裂,或者有一些碎片化,它允许一部分软件在开源的基础上保留专利、保留著作权,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法律关系就变得越来越复杂。

现在或者是未来已经反映出来的法律问题是什么?在现在这种开源社区之下,它是知识产权权利和许可证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复杂的市场竞争。早期只有知识产权的竞争,是一个显性的竞争,大家都能看得见,这些权利都摆在这里边,未经许可就构成侵权,可能遭到诉讼,但是今天想用开源的东西,是由于开源许可证的分裂,导致今天这种复杂的环境下,要么是违约,要么是侵权,也可能两者的风险都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处理这种法律关系呢?所以提出了一个新的法律问题,就是开源许可证的反垄断的问题,比如说谷歌的安卓系统,在俄罗斯、欧洲都有一些反垄断的诉讼。所以人们要画一个问号,它本来是想开放的,防止垄断的,结果今天到它自己反而被诉垄断。

最后引用美国一个法官的话,他说,“专利权和许可证在法律结构上层层叠叠互相覆盖,弄清两者对开源软件的作用就像是穿越雷区”,我们从一个原来显性的竞争到了今天是一个隐性的竞争,它给创新公司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所以现在我们遇到的是显性的专利权、版权和隐性的许可证交织在一起的冲突。未来可能有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法律的混战。最后我的结论是,在未来这个大科学时代,技术大协作时代,我们要寻求多元的创新模式和多元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要有一个思考,知识产权制度可能需要变革,不仅仅是按照原来的法律的构建,还要思考一些更加综合性的手段。

政府须创新为社会创新创造环境

姚克平(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官员):在目前的IC T (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性的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政府是如何进行创新的?

在2015年各个国家政府首脑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提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16个目标,也称为治理目标。它本身是一个目标,同时它也是对于实现其它目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而且一个负责任的、包容性的公共机构也能确保这个国家的法治,也能为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现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个比较艰巨的任务,同时公民对政府服务的需求要求更快、更有效,所以传统的模式已经不适用,政府必须进行创新,而这种创新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一个是要从全政府的角度,也就是说所有的政府,在政府层面上要打破政府之间的界限,同时要实现垂直的一体化,也就是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要协调,第二个是实行全社会的协调,也就是说政府本身不能通过它自己单独的活动来实现这个目标,而需要通过跟其它的部门进行协作,比如私人部门和民间团体合作。

概括起来看,全球的电子政务创新有这么几个,一个是政府和私人共同创造一些共同价值,以及政府成为一个平台。而且这些公共服务如果是政府和社会公众一起创新的,能够更好地符合民众的需求,尤其在当地提供的服务上。第二个是关于开放政府数据,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提高社会的参与度。第三个是关于云计算促进信息共享和协作。通过云计算可以打破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小团体对政府数据的垄断,而且开放云数据,尤其对地方政府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便捷措施。第四个是通过数据分析来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还有一个是现在的G IS信息系统变得非常重要,可以提高政府的效率,同时在管理的时候会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最后一个是创造性的合作方面的。我们最新的电子政务报告对各个国家的创造性合作方面有一些评价。

简单的结论,政府创新通常是由数据来进行驱动的,既往模式已经不能解决现在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因为在享受互联网服务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政府创新不仅仅是要求它的技术革新,关键是要求公务员的观念革新,同时也要增强政府官员利用新技术的能力,同时,国际之间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最近也有很多国家提出了利用新技术,在数据治理方面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应该引起政策方面的注意。

 南都评论记者张天潘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