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国退出TPP,民进党当局傻眼
本报记者 吴亚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2月06日 第 04 版)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方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这对一直以来押宝TPP的民进党当局来说,无疑是被打了一记大耳光。面对岛内的质疑声浪,民进党当局强作镇定。但台湾社会舆论认为,民进党当局“亲美远中”的区域经贸布局若再不做调整,恐将使台湾陷入边缘化的危机,重创台湾经济核心命脉。
台湾经济面临三大冲击
美国退出TPP,冲击台湾的经济布局,台湾社会忧心如焚。台湾《旺报》认为,为了降低对大陆经济的依赖,蔡英文上台以来将区域经贸整合焦点放在TPP。如今美国退出TPP,蔡英文只好转而诉求洽签台美贸易及投资协定。然而,台美之间的美国瘦肉精猪肉等农产品争议,有如乌云挥之不去,不利台美经贸谈判前景。另外,按照特朗普的新做法,台湾想要跟美国做生意,厂商必须扩大对美投资,但台湾经济和就业市场能从中得到多少好处却是未知数。
台湾《联合报》认为,美国退出TPP,加上其外交、贸易政策的转向,将对台湾经济产生三大冲击:
首先是台湾加入区域经济整合的作为遭遇挫折。蔡英文上台后,在“联美日、抗中国”的思维下,抛弃马英九主政时期以同时加入TPP、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双轨策略,将所有筹码放在美国主导的TPP上,而如今美国宣布退出TPP,让台湾对外经济陷入进退维谷的局面。
其二是美国要求台湾开放猪肉进口的压力增大。当美国改以双边自由贸易协议为主的经济策略后,“台美经贸架构协议”(TIFA)的条件就会逐渐浮上台面。而一旦开放美猪成为台美经济谈判的主旋律,就会重演日本福岛产品解禁引发的食品安全风波,再次冲击蔡英文的民意支持度,可能无助于TIFA的签署。
第三是加深台湾产业空洞化的危机。在美国大力招商的政策下,除了鸿海宣布加码投资美国外,台塑六轻的扩建计划在岛内环境评估迟迟无法通过的情况下,台塑将改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大举投资3000亿元新台币。对照民进党当局对企业的冷漠与美方的积极招商引资,加上台湾产业政策在政治操作下长期摇摆不定,这些都可能成为台湾产业加速外移的推力。
台湾恐沦为美国俎上肉
美国退出TPP,民进党当局一脸懵逼之外,强作镇定,试图以浮词虚言来掩饰内里的“慌乱”。
台“总统府”发言人黄重谚声称,对台湾来说,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如何成功完成现有经济结构的升级与转型,“政府也正全力推动五加二创新产业计划,更加强和亚洲邻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连结”。台“行政院”发言人徐国勇声称,会与美方继续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同时岛内相关法规也需要松绑,把台湾经济推向另一个高峰。
台“国发会”副主委高仙桂表示,TPP少了美国,影响力有所削弱,世界经贸关系势必将经历大重整,台湾要避免在区域经贸整合上被边缘化,所以要强化多边经贸谈判。
之前一心想要加入TPP,台湾“经济部”专门设立了所谓的“TPP沟通专案办公室”,如今加入TPP梦碎,台“经济部次长”王美花坦承,只能将此办公室转型为洽签其他经贸协议、与外界沟通时所用。
对于民进党的“硬拗”,国民党籍“立委”陈学圣认为,当美国走向孤立主义,台湾是第一个直接受害者,蔡英文当局若不赶快改善两岸关系,继续瞎蒙乱撞,台湾经贸前景令人忧心,“会比金融海啸时候更艰困!” 对于民进党当局的自我麻醉,岛内舆论担心台湾无法在两岸关系取得平衡点,向美国倾斜,更依赖美国,也意味面对美方的要求只能屈从,沦为美国俎上肉。
改善两岸关系才是正道
加入TPP梦碎,台湾社会舆论疾呼民进党当局赶紧醒醒,同时认为要解决台湾现有的经济贸易困境,当务之急是改善两岸关系。
台湾《旺报》文章说,先前美日的TPP与中国大陆的RCEP隔空喊话时,民进党当局明显“绕开大陆”,不仅不力推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货贸谈判也全面喊停,且更偏向加入TPP,无视RCEP成员国与台湾“新南向”的高度重复,不听工商业界的劝阻,全力押宝TPP,硬将此列为政策方针。如今,台湾TPP梦碎,蔡英文该醒醒了,应正视“亲美远中”错误布局,不要再一意孤行。文章认为,台湾是外贸导向的经济体,蔡英文“亲美远中”的区域经贸布局若再不做调整,恐将使台湾陷入边缘化的危机,重创台湾的经济核心命脉。
陈学圣指出,蔡英文上台后,只想依赖美国、日本,但当美国选择孤立主义,其他国家和地区还享有双边或多边经贸协议,台湾却没有机会签订单边或多边协定。民进党当局的唯一出路是走“新南向”,问题是不跟中国大陆保持友好关系与对话,台湾想要依靠东盟也很困难,因为东盟不管“几加几”,也不会加到台湾,“新南向”也是假的。陈学圣说,美国退出TPP,日本也自身难保,台湾最大困境是无法跟其他国家和地区签订单边或多边协定。因此,重新开启两岸对话,是台湾突破困境的唯一道路。
台湾竞争力论坛执行长谢明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国际及两岸新形势,民进党当局须积极改善两岸关系,台湾经济才能走出低迷、重新奋起。
(本报台北2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