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财讯 » 正文

全球财经报道:"中国氮肥第一股"业绩大变脸! 22只基金集体躺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2-10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不是我不明白,只是世界变化太快。先有山东墨龙业绩变脸,实际控制人被指“吃相”太难看遭吐槽。但跟湖北宜化一比,也只是小巫见

不是我不明白,只是世界变化太快。

先有山东墨龙业绩变脸,实际控制人被指“吃相”太难看遭吐槽。但跟湖北宜化一比,也只是小巫见大巫。

今年1月26日,有“中国氮肥第一股”之称的湖北宜化曾发布2016年度业绩预告,称年度净利润预计为亏损10.5亿元~12.5亿元,基本每股为-1.17元到-1.39元。该公司把亏损原因归咎于涉及国家政策调整致成本升高、税收升高,原材料采购成本增加,化肥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公司经营业绩大幅下降等。

再对比别的化肥、化工股,如云天化年报预告巨亏32亿,从年头亏到年尾,四川美丰也是从年头亏到年尾,驰宏锌锗巨亏是因为大幅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导致的。

然而公司发布2016年三季报介绍,湖北宜化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8.3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37.19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02元。

业绩大变脸,公司发布年报预告称2016年全年亏10.5亿元-12.5亿元。 这意味着,四季度按92天计算,每天至少得亏1143万元-1358万元才能亏够这个数。

对于如何应对业绩大幅亏损?公司表示称将继续狠抓内部管理,强化成本费用控制,努力促成2017 年经营业绩的改善。同时公司将加快煤气化节能技术升级改造进程,争取改造项目早日完成,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公司产品竞争力。

也许不少网友心中会产生疑问,氮肥行业四季度未发生大变化,该公司怎么就巨亏了?公告列出的巨亏理由比较勉强。而几乎与此同时,湖北宜化又抛出定增计划,背后疑点重重。

今年1月20日,湖北宜化曾披露定增预案称,公司拟不低于7.47元/股的价格发行不超过2.38亿股,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7.81亿元用于增资湖北宜化肥业有限公司,将全部用于煤气化节能技术升级改造项目。

有股民质疑,湖北宜化进行财务洗澡,为增发铺路。

值得注意的是,凤凰财经翻阅公告发现,该公司于1月20日发布非公开发行摊薄公告称2016年业绩假设跟2015年一样,结果1月26日业绩预告就出现大幅亏损,理论上说1月20日已经知道去年全年业绩和四季度业绩状况,为何非要这么往好的假设?

新华社今日发文指出,2016年年度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渐近尾声,不少公司报喜的同时,一些上市公司大幅修正业绩,由预盈转预亏的“变脸”行为,却令投资者心寒。

业界分析师直言,上市公司在业绩上做文章一般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在预亏时刻意压低股价,低价增发或实施员工持股,随后预告正常的盈利业绩,让股价回归正常价格水平;在预告盈利时,可以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或股权质押打掩护等。

证监会曾明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前一会计年度发生业绩“变脸”、净利润下降50%以上,含由盈转亏情况,或本次重组拟置出资产超过现有资产50%的,为避免相关方通过本次重组逃避有关义务、责任,独立财务顾问、律师、会计师和评估师应当勤勉尽责,对上市公司相关事项进行专项核查并发表意见。

湖北宜化的这种行为是否应该受到监管。

22只基金不幸踩雷?

凤凰财经查阅wind发现,截止2016年底,共有22只基金,涉及15家基金公司持有湖北宜化,分别为创金合信基金,广发基金,国泰基金,国投瑞银基金,汇丰晋信基金,汇添富基金,建信基金,金鹰基金,民生加银基金,浦银安盛基金,融通基金,泰达宏利基金,泰信基金,中欧基金,中银国际证券。

上述基金公司中,除创金合信基金、浦银安盛基金、泰信基金外,其他基金都是四季度新进入的。而在四季度创金合信基金、浦银安盛基金分别减持了湖北宜化31.51万股、0.47万股。

值得一提的是,汇丰晋信基金持股湖北宜化数量最高,达4413万股,占流通股4.92%。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