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邮轮旅行拒绝下船,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凤凰周刊》记者/任重远
韩国英文电视频道“阿里郎电视台”(The World On Arirang)3月12日消息,11日中午时分,一艘名为歌诗达·赛琳娜号(Costa Serena)的国际邮轮抵达韩国南部度假胜地济州岛时,3400名中国游客拒绝下船。
“阿里郎电视台”报道截图
另据韩联社12日报道,当时码头上已经有80余台观光大巴在等候,济州免税店等购物场所和数十名导游也做好了接待准备,当得知中国游客拒绝下船的消息,都不知如何反应。
当地负责出入境检疫工作人员指出,虽然近来部分乘坐邮轮来韩的中国游客曾拒绝下船,但像这次全体拒绝下船还是首次。
韩国媒体认为,这一事件或与中国民间近期对“萨德”的抗议有关。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看,拒绝下船会有什么后果呢?
这要看游客签的是旅行合同还是运输合同。
韩联社报道截图
若是运输合同,那么游客只是改变了自己在过境地的具体安排,和承运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变化,无需承担民事责任。但在涉外旅游情况下,需要注意当地的签证规定,是否可以免签停留。
若是旅行合同,那么要看是否损害了旅游公司和其他旅游者及邮轮方的合法权益。
如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上海市旅游局2015年共同制定的《上海市邮轮旅游合同(示范文本)》规定,游客“不得损害乙方和其他旅游者及邮轮方的合法权益,不得以拒绝上、下邮轮(机、车、船)等行为拖延行程或者脱团,不得影响港口、码头的正常秩序,否则应当就扩大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也就是说,旅游公司可以提出索赔,但需对自己的损失提出举证。
一般来说,游客拒绝下船会导致行程拖延,损害其他旅行者的利益;但由于游客和游客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合同关系,受损游客只能向旅游公司就行程拖延索赔,然后旅游公司再去找拒绝下船的游客。
此外,游客的分团也会增加旅游公司的管理成本,为了降低风险,有时还要留人在船上陪伴不下船的游客。
韩国纽西斯通讯社报道截图
本次事件中,拒绝下船的游客多达3400人,如果都来自相同的旅游团,彼此间协商一致,没有乘客因此受损的话,那么旅游公司就会很难为损失举证。在游客全额支付旅游费的情况下,也就无需承担额外的民事责任。但是,如果他们以没有下船为由,主张退还部分旅游费,就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
韩国方面,码头上等待80余台的观光大巴,只要旅游公司按照约定支付了费用,就不会有什么损失,否则可以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至于负责入境检疫的工作人员,他们本来拿得就是政府的薪水,少一事反而更清闲;唯一受到伤害的是免税店,但它们的损失属于期待利益,也就无法通过法律寻求救济。
根据公开资料,歌诗达·赛琳娜号的载客量为3780人。目前无法得知,这班船是否满员,有没有同团游客想要按计划下船,因此受到了影响。
不过,有一种情况,即便不是旅行团的一致行为,拒绝下船也无需承担民事责任,那就是下船后的活动为购物活动或者另付费旅游项目。
《旅游法》规定,“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但是,经双方协商一致或者旅游者要求,且不影响其他旅游者行程安排的除外。”
因此,一般的旅游活动中往往会约定,“甲方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乙方安排的购物活动、另行付费旅游项目。”
过去,游客拒绝下船的常见原因是邮轮改变了行程——例如台风等天气原因导致没法按原计划在某一港口停留,或者旅游公司擅自变更路线。这时,旅游公司应向游客提前告知情况,通过沟通协商获得其对变更路线的同意。
双方不能达成一致的,后种情况属于严重违约,游客可向法院请求赔偿损失,并向旅游管理部门举报,追究旅游公司的行政责任;前种情况下游客可要求解除合同解除,让旅游公司按合同退还部分旅费。
考虑到邮轮旅游遭遇台风等不可抗力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旅游公司积极提供备用方案的情况下,部分游客也会接受,签署行程变更确认书。这时,不接受的游客是否有权不下船呢?相关法律或行政部门提供的示范合同都没有明确回答。
这时,就要去看双方所签合同中,就下船问题有没有具体约定,以及停泊港口所在国家的签证规定——有些国家要求游客必须下船签证。
事实上,乘坐指定邮轮赴韩旅游的中国游客可免签入境韩国的政策,也不过是2016年10月才开始试行的,今年3月底试行结束后,韩国政府将根据结果判断是否全面实施。
因此,对于游客来说,即便遭遇行程变更,被要求下船时最好还是先行配合,保留好证据,事后维权。毕竟,不是每次停泊的港口所在国都有免签政策,更不是每次全团游客都能意见一致,如果因为影响其它游客而承担责任,就太不划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