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短短5年间,省内一家企业就快速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并拥有70多件专利,但去年仅申请4件。企业负责人坦陈,因维权难等顾虑,如今对专利申请已不太上心。作为创新主体,企业本可利用专利等知识产权来保护研发成果,为何却冷落专利?记者采访发现,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全国领先,但企业专利意识普遍亟待加强,“没有知识产权的创新等于零”这一观念还需强化。
忽视培训重复研发,专利意识缺乏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郑伦幸,2013年到2015年负责全省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的实施工作,去年实地调查苏州、无锡和南通几个园区的上百家企业后,感受到“不少企业还比较缺乏专利意识”。
他告诉记者,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包含7天免费面授课程,要求脱产学习,苏北部分地区一些企业怕误工不愿安排员工参加。很多企业未设独立知识产权机构;有的企业安排不懂技术的行政部门员工兼做知识产权,因人员流动性大岗位形同虚设;企业人员普遍认为专利等知识产权不能即刻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在保护方面不愿多加投入。
苏南、苏中高新技术园区企业的专利意识虽然强一些,但大多局限在申请环节,没有进行前瞻性布局的概念,所拥有专利主要自行使用,缺少运营专利的自觉和能力。
企业缺乏专利意识,相应也不懂得检索专利信息。“有的企业花费两三年潜心研究、委托代理机构申请专利,审查过程中才发现,其他人多年前已在国内就同样技术主题申请了同样的专利。”省专利信息服务中心副主任王亚利不无遗憾地说,重复研发造成大量时间、资金的浪费,这样的企业,他知道的就有好几十个,其中还有知名教授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如果事先做些检索,既能避免无效劳动,也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
一边企业维权难,一边产生“垃圾专利”
企业专利意识强弱,与企业当家人密切有关。相比专利,不少企业家更关注市场,也有些企业家因为种种原因对专利申请一度产生误解和不信任。
苏州云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云初说:“专利有保护作用,但我们并没有看到有威慑力的大案,让人觉得侵权要付出较大代价。” 南京都乐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志平告诉记者,公司几年间投入大量资金研发的油气回收装置行业领先、拥有专利。2014年年底发现市场上出现类似产品,公司想起诉对方侵权,但因举证困难未诉讼,只得将该装置降价三四成销售。此外他注意到,企业与专利申请代理机构的出发点不同——代理机构要让申请通过好拿到服务费,可能会限定很多条件,可能影响到企业对技术的保护。也正因此,从2015年起都乐公司的核心技术不再申请专利。
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江苏佰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可权提出,对核心技术不申报专利,而采用商业秘密等形式加以保护,属于可行策略,但企业内部应有“明白人”,能够选择适当的保护方式,切忌因“维权难”而轻率对专利说“不”。针对“专利与传统行业、小微企业无关”这类看法,他认为,传统行业也能有创新,大企业多从小微企业发展而来且从专利中获益很多,企业当家人忽视专利将错失机遇。
多位业内人士直言不讳:企业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也与政策相关。我国专利事业发展主要是“自上而下”推动,政府投入各种资助、奖励资金等大量资源,还将专利数量作为申报项目或申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必要条件。部分企业为申请而申请,产生了很多没有真正价值的“垃圾专利”。随着专利政策导向逐渐注重质的提升,加上维持专利需要一定费用,申请量增幅已有所减小。这种变动也从一个侧面表明,部分企业并未把专利保护作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创新路上,知识产权保护不容忽视
省科技厅副巡视员黄志臻介绍,企业专利维权有行政与司法两个途径,不少企业对此不太了解,轻易放弃了维权。对于“维权难”,他进行“纠偏性”分析:一是难在涉及大型机械设备、涉及方法专利的少数案例举证困难,而大部分案例举证并不太难。行政机关立案对证据的要求较法院低一些,被侵权企业可向行政机关提起诉求,也可跟法院说明确实无法举证、申请由法院取证。二是难在赔偿金额低,这也与证据问题直接相关。企业应看到,即使赔偿金额与预期有差距,但排除竞争对手就是重要成果。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看,惩罚性赔偿制度逐渐引入,对维权是一大利好。去年,全省专利行政执法立案6390件,同比增长29.9%;结案6295件,同比增长28.3%,立案、结案数均居全国第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更加优化。
“没有知识产权的创新等于零!”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支苏平说,专利制度本身专业性很强,在国内也只有30年发展历程,各级政府部门应更多考虑企业需求、更好地服务企业,尽力消除创新路上种种误解和顾虑。
我省去年8月发布“知识产权强企行动计划”,明确提出2020年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普遍拥有发明专利。去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专利申请的占17%;高新技术企业中,有专利申请的占58.7%。省知识产权局端出系列工作计划,包括今年重点面向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微创新型企业开展培训,建设向企业免费开放的专利数据库等公共服务平台,企业自身也应积极抓住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