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男子沐浴中為iPhone充電致觸電身亡
32歲的理查·布林(Richard Bull)死于西倫敦伊林區的家中,當時他的 iPhone充電器與水有接觸。
驗屍官將事件定為意外,並計畫發送一份報告給蘋果公司(Apple),呼籲採取行動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
在驗屍結果發佈後,一些生活安全倡議機構提醒人們,在靠近水的地方為手機充電會有危險。
據英國《太陽報》報導,相信當時布林是用延長線將手機與走廊裡的充電器連接,然後在使用手機過程中將它放在了自己的胸口上。
該報導指,當充電線接觸到水時,他的胸部、手臂以及手掌均被嚴重燒傷,在去年12月11日死亡。
助理驗屍官西恩·庫明斯醫生(Dr Sean Cummings)于週三(3月15日)在西倫敦驗屍法院(West London Coroner's Court)主持死因報告討論。 他還將向蘋果公司發送一份關於未來避免同類致死事件的報告。
電力安全至上慈善組織(Charity Electrical Safety First)指,這一死亡事件凸顯了讓電子產品靠近水時帶來的危險。
產品安全經理史蒂夫·柯特勒(Steve Curtler)指,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等行動裝置,在不充電的狀態下不會導致消費者觸電。
這些設備的電壓基本上都會在5伏至20伏之間,所以當它們接觸到水導致傳電時,「你很可能不會感覺得到」。
不過,將手機充電器接上家居電源時,危險就會增加。
「雖然接到你手機上的線裡電壓是5伏,但是在另一頭的某個地方,它接上了電源,你是依靠充電線和變壓器來確保你不會接觸到主電源的電壓。 ”
他表示,一些低價格的雜牌充電器可能不會提供這樣的保護,但是,即使是正品的充電器,讓它靠近水也是一種不必要的冒險。
「你沾了水的時候,傳電效果就會加強很多,你在沐浴當中,沒有穿衣服,於是皮膚的阻力也更小。 在浴室當中你是非常容易中招的。 ”
「冒死」
英國事故預防皇家協會(Roy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Accidents)警告人們,不要在浴室中使用任何電子產品。
公共衛生顧問席拉·梅里爾(Sheila Merrill)表示:「人們需要對把電子產品帶進浴室有所警惕。 ”
「在提到吹風機和收音機時就會常提到這一建議——不要浴室中使用。 ”
「如果你有任何設備連接到家居電源上,你就要意識到,這是有危險的。 ”
「你是在拿生命冒險。 電和水不是一對的,但是尤其是在手機這件事情上,人們很可能不會常想到這一點。 ”
「插著電使用它們是不明智的,尤其是在浴室的環境中。 ”
她表示,事故預防協會不認為此類意外事故會頻繁發生,而大多數手機生產商都會在安全手冊建議中涵蓋觸電危險的事項。
不過,很多手機的說明書卻不會提到這一建議。
蘋果公司未有回復置評請求。
北京飛墨爾本女乘客耳機爆炸
澳大利亞民航班機上發生乘客耳機電池爆炸,使各種電池驅動產品的安全隱患再度引起關注。
澳大利亞交通安全域(ATSB)公佈的資訊顯示,最近一名女性乘客搭乘澳航從北京飛往墨爾本的航班,起飛兩小時後,她戴著的耳機起火爆炸。
當時正在打瞌睡的她被爆炸聲驚醒,隨手摘下耳機扔在地上,耳機上冒著火星,塑膠開始熔化。 機組人員把一桶水澆在燃燒的耳機上滅了火,熔化的電池和塑膠外殼已經粘在地上,機艙裡彌漫著塑膠熔化和電器、頭髮燒焦的氣味。
這位沒有透露姓名的女乘客面部、頸部和手背都有灼傷。
ATSB網站上發佈的通告沒有點明起火耳機的品牌,但認為元兇是耳機使用的鋰離子電池。
安全隱患
近年來智慧手機電池過熱、自燃、爆炸事故屢屢發生。
韓國電器製造商三星的Note7手機電池過熱、起火事故頻發,最後導致國際民航管理當局下令禁止攜帶這款手機乘飛機,三星最終宣佈召回並停產Note 7。
去年,悉尼機場一架正準備起飛的卡塔爾航空公司班機機艙發現一件手提行李冒煙,後來查明是包裡的鋰電池起火。
美國曾發生掉在地上的電子設備受擠壓後冒煙的事故。
目前國際民航業普遍採納的規定是手機、手提電腦、平板電腦、手錶、相機等電池驅動的移動電子設備,以及近年來興起的移動充電設備,必須放在手提行李內隨身攜帶。
另外,電池必須分別單獨妥善包裝,以免短路起火。
容易「熱失控」?
早在2004年,鋰電池的安全隱患促使美國聯邦航空署規定禁止客機貨艙內裝載鋰離子電池,但乘客登機時仍可以隨身攜帶筆記本電腦或手機。
2005年,蘋果電腦公司召回了由韓國LG公司生產的"問題鋰離子電池"。
2006年,美國電腦生產商戴爾公司在世界範圍內召回410萬塊筆記本電腦電池,原因是這些由日本索尼公司生產的鋰離子電池可能導致筆記本電腦起火。
當時整個電子產品行業受到這一規模空前的召回震動,也引發公眾對鋰電池安全性能的擔憂。
鋰離子電池體積小、重量輕,但容量更大,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逐步取代鎳鎘和其他材料製成的電池。
但是,鋰電池容易"熱失控",這是因為在電池小小的體積中含有可導致起火的所有成分:碳、氧和一種易燃液體——鋰鹽類電解質。
電池充電時,陰極的鋰離子向陽極移動;電池在使用過程中,鋰離子又回到陰極以提供能量。 在充完電的狀態下,失去大部分離子的陰極非常不穩定,隨著熱量積蓄,電池就可能出現過熱、自燃。
另外,如十多年前戴爾召回索尼電池案例顯示,鋰電池生產過程中如果混進微小的金屬粒子,會導致電池與電腦充電系統接觸後容易過熱或短路,產生火花。
手機鋰電池還有很多安全隱患,如電池內部短路、過度充電、錯誤的使用方法、機內電池老化、在極限溫度的時候太過靠近熱源,都會產生自燃隱患。
科學家們正試圖研製一種不含碳、氧和燃料的新型化學電池。
但是,類似澳航最近發生的耳機電池起火事件如何預防、避免,目前還沒有具說服力的方案。 (BBC)
(內容轉自意燴小夥伴歐洲時報內參oushi1983,圖:網路,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