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費加羅報》特派記者今天發表了在義大利華人最多的城市普拉托(Prado)的實地採訪報導。 然而報導中充斥著片面的描述,使用黑工、偷稅漏稅仿佛成了華人企業的專利。 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這些媒體還是一成不變地使用一葉障目的手法制造矛盾抹黑華人,令人感慨。
【華人談資訊平臺整理報導】這篇報導指出,申報資料顯示,這裡有兩萬五千中國人,但如果加上沒有合法身份的黑工,實際數位可能是官方數位的一倍,大概有近四萬人,相當於當地居民總數的五分之一。
城內有5600家中國紡織企業,專門從事廉價成衣製作。 根據當地企業主協會的資料,這些中國人的成衣企業創造的價值相當於當地國民生產總值的21%。 文章寫道,打擊制衣業黑工作坊的行動在這裡好像永無盡頭。 這些中國企業的繁榮主要來自極為低廉的勞動成本,非人的工作節奏和普遍逃稅。 每天有7組勞動部檢查人員兩人一組在滿是地下作坊的Montemurlo街區尋訪,張貼封條。
在一次檢查行動中,檢查人員在一個作坊裡看到一名男子每分鐘縫製六個褲兜。 在整個檢查過程的90分鐘中,這名男子一直在埋頭工作。 離這家作坊不遠處,檢查人員看到另一個作坊兩男一女正在縫紉機後忙碌。 車間內窗戶釘著鐵條,並用硬紙板遮擋起來,場地很髒,沒有任何衛生間。 檢查人員告訴記者,是這裡的水電用量不正常讓他們猜想這裡有一個沒有申報的車間。
《費加羅報》的文章寫道,普拉托城邊的一個百余公頃的工業園區,數百家有著亞洲名稱的公司比肩接踵。 當地工業聯合會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大部分公司管理者都是使用假名。 很難找到真正的老闆。 為了逃避稅務檢查,中國人會在兩年後就宣佈公司破產,這些公司既不繳稅,也不繳加值稅,或社會分攤金。 形成一種極不公平的競爭。 他們用積攢的現金去購買土地、倉庫、豪華汽車甚至高價房。 經濟學者Anna Guinta表示,在70年代,普拉托曾經是工業園區的典型,曾象徵著義大利發展模式的成功,中國工業對普拉托面貌的改變展示著這些地區深度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