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黑龙江 » 正文

全球报道:新风遍吹清明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07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
核心提示:哈尔滨市道里区斯大林街道办事处在江桥社区举行了清明集体祭扫活动。200多名社区居民、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参加了此次祭扫。现场

哈尔滨市道里区斯大林街道办事处在江桥社区举行了清明集体祭扫活动。200多名社区居民、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参加了此次祭扫。现场,人们通过网上祭奠、粘贴寄语、敬献鲜花等方式表达了对已故亲人的怀念。黑龙江日报记者苏强摄

 

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社区的工作人员、居民、志愿者80余人来到松花江畔,举行“倡导文明祭祀,绿色环保度清明”主题活动。期间,志愿者们还向过往行人发放近千份“文明祭扫”倡议书,号召大家采用文明的方式进行清明祭扫活动。黑龙江日报记者苏强摄

□赵一诺 黑龙江日报记者那可 闫紫谦

“把纸锭加进去,看它给火焰吞食,一会儿变成白色的灰烬,仿佛有冬天拨弄炭火盆那种情味。”叶圣陶在《过节》一文中这样描述传统祭祖先的情景。在清明节对故去亲人的供香、焚纸、斟酒、拜跪、叩头,这一系列颇具仪式感的祭奠已故亲人的思亲尽孝方式,在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中已延续了几千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雾霾等环保问题的出现,火光冲天、烟雾弥漫、乌烟瘴气的清明节,也与众人眼中“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节日气氛相差甚远,如何文明祭祀、生态祭扫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网络祭祀”、“鲜花祭祀”、“集体公祭”、“家书诵读”正从“少数参与,多人围观”演变成文明、环保的祭祀新风尚。

生态安葬文明祭扫倡环保

没有香烛,没有烧纸,家人们在大海面前静静地回忆着亲人,诉说着对亲人的哀思……这是今年清明节前的一幕,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主持人宣读了祭文,并为逝者家属颁发了海葬证书。自2009年起,这是哈尔滨市第19次为逝者在大连举行的骨灰撒海活动,海葬船抵达距离海岸线7海里的黄海海域,来自哈尔滨的62位家属默默地在心里告别亲人。

“终于圆了妻子生前的遗愿了。”52岁的王先生带着女儿特意从大庆赶到哈尔滨,为了圆一个妻子留下的心愿。王先生的妻子2015年因病逝世,悲伤难过的他时常回忆夫妻二人共同度过的甜蜜岁月,“妻子生前最喜欢大海,我们曾经多次去海边度假,对大海有着特殊的眷恋之情。妻子在弥留之际,表述了逝后选择海葬的深切愿望。”王先生悲伤地说。在今年清明节来临之际,王先生了解到哈尔滨开展了海葬活动,通过殡葬服务专线办理了相应手续。王先生在女儿和朋友的陪伴下,将鲜花插在骨灰罐上,缓缓送入大海,女儿挽着父亲的臂膀一同送别母亲。王先生说:“虽然心情很难过,但是用这种温馨环保的方式祭祀,圆了妻子生前的遗愿,心里很安慰。”他同时叮嘱女儿,将来有一天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时,也要选择这种方式与妻子在大海中“相会”。

自2009年我省第一次开展海葬活动,只有6个家庭参加,今年的骨灰撒海通知发出后,报名者十分踊跃,不到十日就达到了规定单次人数。截至目前,已有783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海葬作为一种生态安葬方式文明节俭,既环保又节省土地,可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土地资源。自2016年开始,我省实施补贴政策,每户海葬骨灰家属补贴标准1000元。黑河市大力宣传落实全国《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对采取骨灰撒散、树葬、花葬、草坪葬、深埋不留坟头等生态葬,发补贴400元,倡导市民接受节地生态安葬法。

同样是在今年的清明节,高先生兄弟二人在礼仪师的主持下来到牡丹江为父母举行江葬仪式。随着轮船汽笛的鸣响,轮船缓缓驶出江滨码头开向江中,在生命礼仪师的指导下,高先生将父母的环保骨灰降解罐缓缓放入江中,手中拿着的白色丝带久久不舍抽出,他只要自己轻轻一抽,父母就将永远地离自己而去,而兄弟二人早已泪流满面。高先生说:“父母生前非常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孝为先’、‘厚养薄葬’的传统,选择江葬的方式既圆了父母生前的愿望,更是对‘文明节俭治丧、生态节地安葬、文明低碳祭扫’新理念、新风尚的具体实践。”伴随着鲜花,在鸟儿的声声低鸣中,骨灰罐越漂越远,看着亲人的骨灰渐渐消失在江水中,亲属们对着江中默默祈祷,依依话别,默默地流下眼泪。为推广节地生态安葬,2016年牡丹江市民政局主办了黑龙江首届“尊重生命、回归自然”主题骨灰江葬活动,仪式隆重,效果震撼感人,被称之为“牡丹江最美葬礼”。此次活动使得节地生态安葬理念渐入人心,开展骨灰江葬,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安居乐业的净土,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省将根据气候特点,在牡丹江、佳木斯、黑河等地于清明节后继续举办江葬活动。在传统与现代、习俗和生态的比较中,越来越多的人在开始接受更文明、更绿色的祭扫方式。多样化生态安葬选择为尊重传统、保护环境找到了平衡点,也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感恩亲情追寻内心真正的清明

4月2日,以“感恩亲情,播种文明”为主题的哈尔滨市第三届清明诵读诗会在百年老街中央大街举行,千余名市民以清明诵诗的形式怀念逝去的亲人,寄思卡片、系黄丝带、折千纸鹤。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逛街的市民积极参与其中,短短几分钟,就有数十位群众选择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故人的思念缅怀之情。诵读诗会现场一直观看的王静告诉记者,自己刚从中央商城出来就被诵读诗会的气氛所吸引,伴随着舒缓忧伤的背景音乐,追忆亲人的诗句从朗诵爱好者的口中读出,将自己对已故亲人的多年思念之情一下子释放出来。当读到有关追忆母亲的诗句时,王静热泪盈眶,她说,“借助诗歌的感染力,追忆亲人,我感受到的是和平日烧纸完全不同的体会。从心底发出对故去者深深的怀念,也开始对活着的意义进行反思,思念在诗歌中静下来了,沉下来了。”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市民对于烧纸引发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有着明确的认识,但是因为观念问题,依然进行烧纸祭祀。哈市香坊区湘江路与泰山路附近楼密人多,多年来,每逢清明节,这里的十字路口几乎都有“纸钱摊”的“把守”。附近开了五年水果店的高大娘告诉记者,每逢清明节晚上,位于十字路口的水果摊就必须早早撤回到室内或者关门,因为天一黑,这里烧纸的人就络绎不绝,大风伴随着纸钱烧尽的黑灰扑面而来,眼前尽是浓烟。“实在没法呆了,这几天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晚上七点多一直烧到十点多,味道呛得人都上不来气,纸灰乱飞睁不开眼睛,走过的人都得捂着鼻子小跑。”高大娘抱怨说。记者随机走访了在这个十字路口卖纸钱的摊贩,他们告诉记者,很多卖家已经意识到挣清明节烧纸钱不再是长久之计,年轻消费者开始选择其他方式祭奠亲人。“今年货买的人不少,但大家都说,现在空气质量问题这么严峻,为了哈尔滨能有蓝天,以后不烧,大家其实也能接受。”一位摊主说。

4月4日当天,黑龙江日报官方微信制作了《清明祭祖德厚家风》H5。截至目前,超过2000人次在该H5“献花寄哀思”的操作界面中送出了自己的思念。参与者的哀思在手触屏幕的那一刻,怀念在“网”间温暖地传递着。57岁的邢女士将此条链接转发进了家庭群,想让哥哥姐姐为故去的母亲送去思念。“年过半百的我们对‘子欲养而亲不待’感触越来越深,工作的繁忙,家务的琐碎,让我们并未用尽全力去照顾年迈的母亲。虽然母亲临终前大家也请假轮流陪护。但回想起来,在母亲生前时常回家陪陪她,对待母亲的唠叨少几句顶嘴,成为母亲故去后我最大的遗憾。母亲没读过书,也不识字,但她生前总是说,‘老人活着就该好好孝顺,人要是没了,要那些形式有啥用’。我总是想,如果母亲现在还活着该多好,人过中年的我现在才体会到什么才是对双亲厚养薄葬,让老人在晚年生活中感受到子女的陪伴,心情畅爽,颐养天年。这样的厚养才是真正的‘孝’,也是阴阳两隔后无愧于心的‘念’。”

“父亲,您安息吧……”伴着忧伤的小提琴独奏《白桦林》,市民于女士将父亲的骨灰埋在香樟树下,并撒上花瓣。于女士的父亲82岁因病逝世,生前就有树葬的意愿。“父亲认为在世的时候子女们好好孝顺就足够了,死后不需要多余的仪式。”于女士说:“父亲生病后我放下了工作在家守护照料了两年,直到父亲离世的那一刻,我心里已不留遗憾。父亲生前在北京上海等地看到过不少树葬、海葬,认同这种文明环保的生态安葬方式,我遵循父亲的遗愿,将其树葬。”树葬即将环保可降解骨灰袋深埋树下,让骨灰自动分解、回归自然,不立墓碑,可节约大量的土地森林资源,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而且也迎合了人们传统意义上“入土为安”的理念。于女士说,树葬让思念的绿树枝繁叶茂,眼前的大树仿佛是父亲生命的再延伸。

祭扫新风包容中培养文化自觉

黑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曲文勇告诉记者,清明节引发的纷繁话题由来已久,因为它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传统文化符号之一,当代人可能难以想象,对过去的中国人来说记住家族中老人的祭日,要远远比记住孩子的生日重要。随着我们的社会步入现代而日益多元,清明节的意味已然比过去冲淡很多,尤其是我省作为近现代移民社会的代表省份,对于清明节的讲究程度要比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还要低一些。曲文勇举例说,在南方某省份清明节通常是一项家族活动,尤其是家庭成员比较多的家族,通常是追溯祖先、扫墓、家族聚会一气呵成。许多常年见不到的远亲,都要借此机会建立联系,几百人在一起交流感情,甚至还有参加清明节祭扫活动顺便谈成生意项目的亲属,这对于我省来说听起来都颇有些不可思议。但近些年,年轻人不喜欢参加清明节祭扫活动的现象,在南方也逐渐增多,这其中年轻人主要对固定仪式感有抵触和叛逆情绪。

曲文勇介绍说,同世界上其他古老的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具有鲜明的祖先崇拜特征。但是到了现代化的今天,留给人们追溯过去的契机却不多了,清明节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通过这一节日缅怀先人,了解家族历史、理清家族脉络,对于家族内部来讲具有增强团结和提高凝聚力的作用,对于个人来讲也有利于培养尊敬长辈、珍爱生命的情操,可以说清明节在当下依旧有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而当前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的不是清明节,而是如何在清明节进行祭扫。很多人觉得条件好了,就大操大办,过去烧纸钱现在烧“宝马”、“洋房”、“电视”甚至“保姆”,这不但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而且有传递迷信思想的倾向,是社会一向所不提倡的。但仔细分析这些人的心理需求,又不难发现,很多人在进行祭扫行为的同时都伴有悔恨的心理,因此在祭奠时过度“补偿”,假如在亲人生前多珍惜和照顾,也许之后的悔恨和难过就不会这么强烈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也提出与其死后厚葬不如及时孝老。曲文勇说,尽管我们的社会在清明节祭奠亲人上存在这么大的争议,但我们还是应该以文明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而不是采取强制禁止或改变这样一刀切的方式。一个文化习惯的自觉改变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要有足够的耐心予以引导。当我们遇到传统祭扫时,要有这样的自觉,只要其没有对他人、社会和环境造成破坏我们就应该保持不提倡、不干预的态度尊重当前祭扫方式的多元化。

就在这个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我们不自觉中发现文明祭扫的新风悄然吹过。哈尔滨市哈平路殡仪馆树上挂着象征文明祭扫的黄丝带,哈市部分街道组织辖区居民开展清明诗会,微信群中的文明节俭低碳祭祀倡议书、公众号中发微寄语。每一种新的祭祀方式都在把一缕缕清冷的怀念化作绿色的情思,安静地拂去心中不悦的尘埃,让清明节这个节日变得愈发清澈明亮了。(据黑龙江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新风遍吹清明祭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