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鱼礁放置工程实施图
滇池外海中的晖湾、西华湾等7个湖湾是鱼类长期栖息产卵地,被划为常年封湖禁渔区。而近年来,受到人工干预、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湖湾产卵场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之部分沿岸居民偷捕、盗捕滇池渔业资源违法行为难以根除,严重威胁到了滇池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为了恢复滇池湖湾产卵场功能,更好地附着鱼类产卵所需的沉水植物,恢复鱼类资源多样性,同时防止拖网、迷魂阵、地笼等违禁渔具作业,2015年底,市滇池管理局渔业行政执法处(以下简称渔政处)、市滇池管理局水生生态研究所和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共同实施了“产卵场界定和人工鱼礁放置工程”项目,深入掌握了滇池鱼类繁殖习性,并在滇池外海西华湾搭建了127个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大小不一的“人工鱼礁”。一年多来,西华湾这一禁渔区成为了滇池鱼类产卵的“避难所”和“保护湾”。
现状调查
滇池沿岸历来为鱼类产卵场所
“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是滇池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工作中的关键性因素,而保护好湖湾鱼类产卵场是恢复鱼类资源多样性的前提。”渔政处工作人员沙鑫说,水生生物资源是水域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维系自然界的能量流动、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等生态平衡功能,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滇池有约163公里湖岸线,沿湖岸有自然形成的大小湖湾近20个,湖湾中风浪较小,水草肥美,分布有众多的天然湿地,是鱼类及水生动物的栖息地和自然繁殖场所。其中,西山区晖湾、西华湾、芦柴湾,晋宁区太史湾、北山湾、鸽子湾及呈贡区乌龙湾等7个湖湾是历史上鱼类长期栖息产卵地,被昆明市政府划为常年封湖禁渔区。
由于历史上人为工程的干预及水环境污染,湖湾产卵场环境遭到破坏。随着近年来“四退三还一护”工程的开展,滇池防浪堤逐步打开,湖滨生态环境在人工干预下再次发生变化。“原有7个产卵场是否还具备产卵场功能,现滇池鱼类产卵时间、区域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等实际情况在产卵场界定和人工鱼礁放置工程项目实施前没有做过调查。”沙鑫说,项目实施过程中,前期对湖湾的浮游动物、浮游植物、鱼类、底栖进行了资源调查及检测分析,掌握滇池鱼类产卵区域水生生物分布基本情况以及滇池主要鱼类及土著鱼的产卵繁殖习性,摸清产卵场环境,确定各鱼类产卵时间和产卵区域,后续采取界定产卵场和放置人工鱼礁以及后期持续管理和维护等措施保护和修护产卵场,使其更加适合鱼类产卵,增加产卵率及孵化率,有效促进鱼类资源多样性。
对比选择
西华湾设置人工鱼礁条件充分
市滇管局水生生态研究所和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现在的鱼类产卵区域与历史经验基本相同。
“鱼类产卵时,产卵基质是一个重要条件。”沙鑫解释说,产卵基质主要是指鱼类产卵时粘性、半粘性卵的附着物,而在滇池中,水生植物以蓖齿眼子菜、轮叶黑藻、穗状狐尾藻、金鱼藻、凤眼莲为主要产卵基质,是鲤鱼、鲫鱼、红鳍原鮊等鱼类卵的附着物。此外,沙砾底质为产沉性卵、半粘性卵鱼类的产卵基质。
目前,滇池水中的优势渔业资源主要为鲢鳙鱼、鲤鱼、鲫鱼、红鳍原鲌、太湖新银鱼及秀丽白虾6大经济渔业资源。除了鲢鳙鱼产卵需要有不低于每小时30公里的水流速度、无法在滇池水体内自然繁殖外,鲤鱼、鲫鱼、红鳍原鲌产卵都需要产卵基质。
“根据专家的研究,滇池鲤鱼和滇池高背鲫鱼产卵主要集中在3-6月,以水草为产卵基质,一般在湖湾或水草茂密的湖体产卵,卵粘附于水草上发育。”沙鑫介绍,综合考虑水域开阔,水底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滇池西岸的晖湾和西华湾的项目实施条件要好于晋宁的几个湖湾。晖湾、西华湾沉水植物主要为两栖蓼,其他沉水植物分布稀少。在产卵场界定和人工鱼礁放置工程项目实施前,通过采样观察发现少量鲤、鲫鱼卵,产卵规模小,可能是由于晖湾、西华湾的沉水植物分布稀少,缺少粘性卵鱼类产卵条件。
“通过慎重对比,紧临高海公路的晖湾因公路汽车噪音对产卵鱼类产生驱离,产卵场功能和历史相比有较大弱化。同时,水下存在一些不明暗桩,不太适于作业船水面作业,所以人工鱼礁放置工程主要集中在西华湾进行。”
优化设置
根据水深情况投放人工鱼礁
什么是人工鱼礁呢?沙鑫解释说,人工鱼礁是人工置于天然水域环境中用于修复和优化水域生态环境的构造物,可以促进各种饵料生物大量繁殖生长,防止大型渔具作业,使拖网、围网和刺网等网渔具避开鱼礁区,使其成为禁渔区和鱼类避难所。
“这项技术在国内外的海洋、湖泊等水域都有运用,可以使用石块、树木、废车船、废轮胎和钢筋水泥预制块等材质。”渔政处副处长王勇说,设置在滇池中的人工鱼礁选取了钢筋混凝土材料,这是基于国际通行的惯例,钢筋主要用于定型,而混凝土是非常稳定的材料,质地很紧密,比较难以产生氧化或其他化学反应,不会影响滇池水质。“很多大桥的桥墩也会用钢筋混凝土浇筑。”他表示,这些人工鱼礁和桥墩一样,设置之后使用寿命很长,基本不考虑更换。长期放置后还能为水草的附着提供支撑,提供更优的水草生长环境。
“材料选定后,我们将人工鱼礁单体设计成边长60厘米的空心立方体,周边柱子宽10厘米。”沙鑫表示,由于使用钢筋混凝土制成,单个人工鱼礁的重量就达到了220-230公斤。“我们一共制作了1402个单体鱼礁,之后通过组合,使用U型抱箍固定,组成了127组大小不一的人工鱼礁。其中,8个鱼礁单件组合一体的有54组,12个鱼礁单件组合一体的有40组,14个鱼礁单件组合一体的26组和18个鱼礁单件组合一体的7组。这样一来,每组鱼礁的重量就达到了1.5吨以上,在水中十分稳定。”
2015年9月底,渔政处工作人员花了6天时间,将127组人工鱼礁放进了西华湾。“在放置时,为充分发挥鱼礁的保护作用,我们根据投放点实际水深情况,将较小的鱼礁放在浅水区,大的投放在深水区。”沙鑫介绍,鱼礁按南北方向,呈平行线排列,行距为3米,每列鱼礁之间间隔为2米,共放置了4列。“为了警示船只避让、以免出现触礁,每组鱼礁的水面上都设置有警示标识。”
效果明显
放置一年多偷捕少有发生
设置至今,人工鱼礁的效果究竟如何?沙鑫表示,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和后续跟踪管理,在西华湾试点设置的人工鱼礁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偷捕、盗捕滇池鱼类的行为一直难以根除,不少偷捕者都掌握了鱼类的活动规律,会在鱼类聚集的区域布下地笼、迷魂阵等违禁渔具,产卵期都不收手。更有甚者,会驾驶机动筏子,使用可以拖到湖底的渔网进行违法捕捞。”沙鑫表示,偷捕者使用的拖网网眼细密、构造复杂,在眼下这个产卵季节,满肚是鱼卵的鱼或者刚出生的鱼苗一旦入网几乎无路可逃,都被一网打尽,他们管这种网叫“绝户网”。
“西华湾设置了人工鱼礁后,机动筏子难以驶入,‘绝户网’自然也就下不下去,即使有人使用也会被形状不规则的鱼礁挂住,鱼礁都重达1.5吨以上,水越深的区域鱼礁就越重,渔网被挂住就会破裂。而布置迷魂阵、地笼需要较为连续、地势较平坦的空间,人工鱼礁排列得比较紧密,自然也布置不了。一年多来,西华湾偷捕现象已经少有发生,这里已经成为了滇池鱼类的‘避难所’和‘保护湾’。”沙鑫说,通过他们的监测,设置了人工鱼礁后,作为产卵基质的水草更容易附着,经过一年多的生长,水草量也比过去繁茂不少,有利于鱼卵附着。“我们建议相关部门能在湖湾浅水区种植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轮叶黑藻等,既可帮助改善水质,也能为鱼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繁育场所。”
昆明日报记者孙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