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生在巴黎时装周的Chanel秀场上。在这里,众多媒体记者和摄影师们长枪短炮的对准着看秀嘉宾,这里能引起关注,也能引起话题。
《时尚芭莎》编辑因触怒品牌被解除劳动合约,恐怕是我这十年来听到过最大的笑话,甚至超过苏芒的“秋裤”。
让我们来听听“时尚传媒集团公共关系与对外事务经理”怎么说:LVMH的大头都写信来警告,人家让必须马上解除合同关系。啧啧,LVMH仿佛是悬在时装杂志之上的宣传部,掌握着编辑的生杀大权,而杂志仅仅是一个傀儡罢了,也许道出这番无脑说话的更应该是被炒的那一个。
事情大致是这样:《时尚芭莎》的编辑将借来的一件Givenchy裙子当做配饰搭在肩上穿进了Chanel的秀场,秃鹰一样的街拍摄影师拍下了这一幕,当然这让Givenchy非常不满。品牌自然有其愤怒的理由,比如衣服本来可能是借给编辑拍片的而不是私人用途,亦或者一件价格不菲的服装岂能“随便”被挂在肩上?最终,品牌方面哭诉加威胁,编辑失去了它的工作。(注:《时尚芭莎》是时尚传媒集团旗下杂志,Givenchy是LVMH旗下品牌。)
无论如何,当编辑成为最容易被牺牲的一方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后,上面的悲剧早已注定。
因街拍成明星的时尚编辑Anna Dello Russo成为了如今年轻的时装编辑的榜样。
时装编辑在今天不仅仅需要做好杂志的编辑工作,很多大程度上还要肩负起部分市场的任务。看看这几年中国时装媒体带明星、带小黑板上时装周,却几乎看不到一则让人印象深刻的报道。作为营销可能是成功的,但是他们的title明明是编辑啊!那个被炒的《时尚芭莎》编辑也恰恰是带着这样的市场任务前往巴黎。
当然,时装编辑们承受的不仅仅是比以往更繁重的工作,他们还要经受草根达人、时尚博主们对其本来就摇摆的地位进行挑战。他们个人的可利用价值,在中国龌龊的社交媒体营销环境中完全抵挡不住一个拥有10万甚至百万粉丝的KOL对品牌的诱惑。
于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自己变得强大、平台依赖度更小、明星化成为时装编辑等同于本质工作甚至比本质工作更重要的事情,这与今天服务于大品牌的设计师心理异曲同工,而这在时装编辑界基本已算共识。作为编辑,真人秀节目《Project Runway》的评审Nina Garcia和街拍明星Anna Dello Russo 几乎成为他们学习和期盼的最佳榜样,不成功便成仁。
你很难去谴责一个时装编辑的私心,品牌、杂志们甚至也成全他们去做这样的事情,借给他们衣服或者推荐他们面向大众。在一切合作有条不紊的时候当然是其乐融融,大家的利益都有所提升,对谁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像文章开始所说的出了一点差错,则变成一桩悲剧。
一代时尚女魔头Anna Wintour,在时尚编辑这个行当里算是登峰造极的存在。
极力将时装编辑描写成弱势的一方,也无力阻挡多数人对他们的绞杀,那位被解雇的《时尚芭莎》编辑在微博上被他的同行们被指责缺乏专业、常识、职业素养,甚至丢了中国媒体的脸……在冀中星案以及昆明暴力事件中,我们早已熟悉了这样的话语氛围:“来,跟我念:No Zuo No Die.”
任何行业都有不称职的人群,但是仅用“专业”来指责《时尚芭莎》那位被解雇的编辑恐怕是轻浮的,当然也是风险最小。
尽管这种公然“威胁”杂志解雇员工的事情并不常见,由于强势地位,挟持着杂志对编辑指手画脚的事则并不新鲜,品牌俨然已经成为一架暴力机器。敢说真话的时装编辑已经越来越少,供其发布真实声音的杂志则更加屈指可数,时装杂志的批评几乎绝迹,只剩下编辑对品牌极权无力的赞美。时装杂志甚至还诞生了“策划编辑”、“软文编辑”这些奇怪的工种,而最像“报道”的文字往往出现在“业界资讯”这样的版面,甚至多数由市场或者广告部门来完成。
“新闻并不是时装杂志的首要任务”多少可以为一些批评进行开脱。既然时装杂志的模式木已成舟,那么就必须面对其中的利益纠葛和未知的风险,特别是在奢侈品行业低迷、传统杂志一直被唱衰以及编辑“民工化”的时代。
最后感谢《时尚芭莎》,总是给大众贡献故事,给我提供写作素材。